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歡迎光臨另一天地


歡迎光臨另一天地:
http://tw.myblog.yahoo.com/free99-sky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宵夜 / 吃辣 / 味增-- 不能不知





宵夜 / 吃辣 / 味增-- 不能不知

宵夜
常吃宵夜易患胃癌日本學者栗田英男教授經多年觀察研究發現,常吃宵夜易引發胃癌。
他曾對30-40歲年齡層的人進行飲食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在胃癌患者中,晚餐時間無規律者佔38.4%,而同年齡層健康H中,晚餐時間不規律者比例較小。

為什麼常吃宵夜易引起胃癌呢?

首先,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約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而這一再生修復過程,一般是在夜間胃腸道休息時進行的。如果經常在夜間進餐,胃腸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其黏膜的修復也就不可能順利地進行。

其次,夜間睡眠時吃下的食物長時間停滯在胃中,可促進胃液的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抵抗力減弱,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質,例如常吃一些油炸、燒烤、臘製食品,長時間滯留在胃中,更易對胃黏膜造成不良的影響,進而導致胃癌。

常吃宵夜不僅易誘發胃癌,還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其他疾病,所以,這是一種不良飲食習慣,應儘早克服。

吃辣
吃辣一族,對抗幅射最勇。

喜歡吃辣的人,身體通常比較健康,這是因為辣辣的滋味,可以殺菌,讓身體不容易生病。

然而,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紅辣椒、黑胡椒、咖哩、薑黃素等等香辛料,還可以當作抗輻射的保護劑唷!

「農業及食品化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香辛料能夠保護細胞的DNA不受輻射線的破壞;尤其是對於迦瑪射線的傷害,香辛料的保護可說是最為徹底。

印度研究人員針對各種香辛料進行比較,以了解紅辣椒、黑胡椒、咖哩、薑黃素等各種香辛料預防輻射的保護功效,結果發現,紅辣椒預防輻射的保護功效最為顯著。

你也是吃辣一族嗎?

腸胃不好的人,可千萬不要隨便吃辣了。少少的吃、慢慢的吃,讓身體慢慢習慣辣辣的味道,才能夠讓辣辣的感覺保護自己唷!

另外,電腦族要常喝味噌湯,或以味噌當沾料,有利輻射線殘留物的排出!
味噌

味噌含有豐富的B12和某種特別的酵素,能將身體內的放射線排出體,曾經接受化療或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都應該經常食用。

提供給長期使用電腦的各位參考!
( 感謝 秋雪 提供 )

http://tw.myblog.yahoo.com/free99-sky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金剛經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金剛經
我非常高興能夠稍微討論一下這部深奧的經典。許多人犧牲了週末,你們大概有很多比一大早跑到這裏來,更好的事情可做,但是,你們付出了這樣的犧牲。我相信,如果以正確的發心這麼做,一定可以累積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來這裏,也許只是好奇;有些人來這裏,也許是因為朋友的強迫或影響。這樣也很好,這會給我一些壓力,我想這大概是我必須還的業債吧。
也許有些人來這裏,是認為可以得到許多問題的答案;也許你認為,這部深奧的經典,能帶來大家都在尋找的通向快樂的鑰匙 。不過,我得提醒你,期望不要太高。
也許有些人來這裏,只是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親口提過好多次,來自這部經本身的加持。人們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緣,《金剛經》能帶來極大的加持。
也許有些人想,這是一個宗教的開示,期待聽到許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該避免等實用的教授。宗教總是與道德規範聯繫在一起,我們對佛教也有這樣的期望,渴望得到“應該如何做”的指導,是人類的天性。
我注意到,《金剛經》在中國的大乘佛教徒中非常受歡迎,這很好。最近,我在讀老子的《道德經》,我覺得它與《金剛經》相類似。不過,儘管中國人喜愛讀《道德經》,卻似乎喜歡流連在儒家的思想裏。
我們嚮往得到簡單的指南,就像許多宗教和哲學體系所提供的指導。我們渴望被告知,如果這樣做或那樣做,例如擁有正確的見地和行為,就可以得到某種成就作為獎賞,比如可以生在天堂,這是我們想聽的。
也許,佛教應該有些簡單可遵循的規矩。比如說,佛教徒一生“必須”去朝拜一次菩提迦耶,或者佛教徒不能吃雞肉。印度教不許吃牛肉,伊斯蘭教不許吃豬肉,那麼,佛教徒就不許吃雞吧。另外,佛教徒每天要做三次祈禱,早上,中午和晚上各一次。只要如此,就是佛教。
如果這就是佛教,地球上會有比目前多一百倍的佛教徒。但是,幸或不幸,佛教不是那麼簡單,它非常多樣化,有極豐富的多樣性,它深邃、廣大,無窮無盡。
II
須菩提,那位敍述或開始了此經的人,曾問到:“在未來的末法時代,人們真的會接受這樣的教授嗎?”佛答道:“你怎麼可以問這樣的問題?”記得嗎?
有許多理由可以說須菩提是對的,他的疑問是非常有價值的。當他問:“他們能接受嗎?”那是個很好又相當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有價值呢?因為,這部經中的話語,超越了平常的概念。不過,不要認為因為這部經非常神聖,所以超越了我們的概念。
月稱菩薩曾說,一個人至少要證到菩薩初地,才能夠詮釋佛經。因此,請不要期望我去逐字逐句地解釋這部經。不過,我會試著摘錄無著菩薩和蓮花戒菩薩注論中的一些解釋。
為什麼《金剛經》的內容如此難以接受?簡單來說,是因為這部經在講,整個佛法基本上就像是一種安慰劑,不過,它是有效的,我們毫不懷疑安慰劑是有作用的。即便如此,聽到說佛法是一種安慰劑,是不是挺可怕的?
你不怕嗎?我就怕。基本上,修道就是個騙局,我們所深愛的修道是假的。宗教可能指著其他宗教說:“那個宗教是假的。” 可是,除了佛教,沒有別的修道宣稱自己是假的,這是個很重要的聲明。
舉例來講,當佛陀說:“那些以相見我的人,擁有錯誤的見地。” 像我們這樣的普通讀者,馬上就下意識地想,那佛一定是有其他的相,而不是描繪、雕刻或用木頭、石頭做出來的相。
不過,即便我們所熱愛的修道是一場騙局,即便它是安慰劑,它卻是必要的安慰劑,必要的騙局。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執著、束縛和串習,必須被斬斷。
III
藏語中的Dorje Churpa, 或梵文中的Vajracchedika,有很多不同的翻譯。中文傾向于把它翻成“金剛能斷”(“能斷騙局之金剛”)。很多藏文譯師把它翻譯成“能斷金剛的智慧” 。因為我用的是藏文譯本,所以我要討論的是能切斷金剛的智慧。
說到“切斷”,這就意味著有個“問題”:一個需要被切斷的殼或形相。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所有的串習,習性是問題,有些像蛋殼一樣的脆弱,輕輕一敲就可以解決了;有些則非常非常頑固,就像因陀羅的標誌 — 金剛。“金剛石”(注:此處指英文翻譯的Diamond,即金剛石)可能並不是正確的翻譯。金剛是一種物質,是天神因陀羅使用的武器,據說它可以摧毀一切,但卻沒有任何東西能毀壞這個金剛武器。就如同因陀羅的金剛一樣,我們的一些習性和執著是如此的頑固,似乎無法被摧毀。這部經教授的智慧,甚至能夠切斷這種金剛。
有些染汙容易被切斷,有些則很難,這主要取決於你對這種執著有多習慣。 在一開始,還完全是新手的時候,要戒煙、戒酒很容易。可是,如果一直抽煙或喝酒,一陣子以後,你就離不開它們了,不只是身體上和精神上,甚至是理智上都離不開它們。如果你突然停止喝酒和抽煙,和那些抽煙喝酒的朋友們混在一起,就會覺得很彆扭,沒辦法真正地跟他們交流了。
所以,即使你意識到喝酒抽煙很明顯會讓你的身體和精神都受損,還是停不下來。你抽煙的習慣,喝酒的習慣,變得很頑固,不過還沒有金剛強。假如你最終採用了某種方法,去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師,或者進行某種治療,強迫自己停止抽煙喝酒,然後會發生什麼呢?你會為能夠達到不抽煙和不喝酒的境界而驕傲。
IV
在《金剛經》中,這種因戒了煙、戒了酒而產生的驕傲,就像是金剛,它是最頑固的習性。只要你落在戒了煙的狀態裏,這就意味著,你還被曾經抽過煙糾纏著。這部經一開始就講到,你不僅不應當抽煙,它還講到,你應該超越不抽煙。
這就是為什麼須菩提問佛陀:“末法時代的普通人能接受這種教法嗎?”這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一個非常可以理解的疑問。通常,大多數人寧可聽到:“不要抽煙,那是個壞習慣,不利於你的健康。” 如果再聽到一些額外的訊息,比如:“超越能夠戒煙的驕傲”,會讓我們困惑。許多人會回過頭來猜度,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應該再抽煙呢?
V
再舉個例子,所有地獄道的痛苦,所有那些燒烙和割截的可怕描述,大多數人願意聽,如果我們行為不好,就會落入地獄,所以我們最好行為良好。甚至佛教徒用這種方法,把地獄景象描畫在寺廟外面等等。
不過,要理解大乘佛教說:“你的嗔恨與地獄沒有差別,沒有外在的地獄。”就更難了 。而更難理解的是,沒有與生俱來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去淨化這種非本具的嗔恨,與使用安慰劑沒有分別。
再舉個例子,許多人都喜歡聽,佛安住在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地方。我們願意這樣想,如果我們向佛祈禱,佛就會雨降加持,賜予所需,保護我們免於磨難等等。這很容易接受,因為,當事情很順利,我們心情也不錯時,我們可以向佛祈禱,這其實與抱怨沒什麼兩樣,能有個人在需要時可以向他求助,不順的時候可以埋怨,也是蠻好的。
可是,更難理解的是,你的心就是佛,這就挺嚇人的,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責任就是自己的了。不過,更讓人害怕的是,瞭解心根本就不存在。這使得理解如下的話很困難:“只要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只要有佛的顏色和形狀,它們就都是騙人的,都是虛假的,沒有這些才是真的。”
VI
在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特質是般若 - 根本的智慧。其他的特質比如佈施、持戒、道德,都次於智慧,這不是我編造的,寂天菩薩在他的《入菩薩行論》的第九品中說:“所有廣大無盡的菩薩行,如佈施等,都是為了智慧而說的。”
什麼是智慧呢?這很難解釋,《金剛經》會詮釋它。以下是我的解釋:智慧是我們心最正常的狀態,請把這句話劃下來:它最正常的狀態。
什麼是正常狀態?定義正常狀態是很難的。通常,我們看著這朵花,然後想“這是朵花” ,這被視作是正常的概念。如果有人走過來,開始吃這朵花,我們馬上就會想,這人應該進醫院了,我們會認為那不正常。同樣的,我們會認為有心理疾病,吸毒,或者酗酒是不正常的。我們不就是這樣定義“正常狀態”的嗎?
用同樣的邏輯,如果從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話,我們都不正常,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心理疾病,我們有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所以透過我們的病態而得到的所有認知都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仔細想想,這種說法是對的。
舉例來說,你想想看,有人認為Louis Vuitton那麼貴的提包是物有所值,難道這不是不可思議的嗎?為什麼它在中國,尤其是在日本,那麼受追捧?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如果好好想一想,這樣的追隨潮流是有點不正常。
我們每天都在做許多類似這樣的事,成千上萬的人為了某個原因在增肥,而成千上萬的另一些人為了某些原因在減肥,這非常不正常。可是,沒幾個人有深刻又邏輯的理由,解釋為什麼他們應該增肥或減肥。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假日旅行,我們幾乎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旅遊。現在大家去的目的地都沒什麼特色或特別,沒有多少不同,Banana Republic, Gap, Starbucks Coffee, Body Shop,到處都一樣。基本上,就像是到了你自己城市的另一個角落,除了因為是假日,夫妻有更多時間吵架。
同樣的,商店裏的時裝看起來也都一樣,也許是我不夠敏感,不過,我真的看不出Kenzo 和 Yamamoto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前幾天我坐在一家咖啡店裏,人們背對著我走向一個扶梯,所以我只看到他們的背影,不看他們的臉,這些人看上去簡直就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做的一些事情,從一位真正聖者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很不正常。比如,假設我能在地球上活八十年,這要求已經很高了,野心很大,不過就算我真的活八十年,這意味著我的生命已經過去一半了,在剩下的四十年裏,我需要多少條牛仔褲?我想二十條就夠了,需要大概八十件T恤衫。如果這麼估算的話,我的生活可以過得很經濟的。
不過,我們可不是這樣購物的,不是嗎?有的人買東西就好像我們有十萬隻腳,或者十萬輩子可活。我們當然可以責怪廣告公司,不過, 是你的心不正常,當然,這種不正常對生意是很好的,如果人人都真的心理健康了,生意就做不下去,因為,誰還買東西呢?
VII
我要介紹給你們的是究竟的正常的心,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培養這種智慧,經由聽聞教法,你可以培養一定的智慧。比如,你聽到這些教授而且覺得:“對, 有道理。”這就是一種小的例證式的智慧。
不過,如果你思考所聽到的和讀到的,然後產生了更大的信心,那就更好。但是,經由聽聞讀誦而產生的智慧,和經由思考而得到的智慧,是透過推理邏輯產生的,就像是聽從了醫生的建議,然後思考它一樣。
真正的智慧只能來自禪修。禪修時,我們做什麼?我們試著逐漸放開,拋棄所有的參考點,例如見地、道、果,和目標,所有這些參考點,都需要被消除。只要有參考點,我們就會一直比較,而與參考點做比較,常常就是不安全感的來源。
順便提一下,我可不是說把心放空,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參考點,我的意思是,不要被參考點抓住或困住。
VIII
讓我們從這部經的名字開始 —《金剛經》,這裏我把它譯成“能斷金剛的智慧” , 它也被稱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三百偈頌的經文非常簡短,目的是為了讓追隨者可以讀誦、書寫和保存它。
這部經從阿難陀的宣告開始:“如是我聞一時”,這句“如是我聞”是個很重要的宣告,一方面,這說明阿難陀是個見證者;同時,透過聲稱“如是我聞”也在表明阿難陀的解釋或說明不是出自他自己的證量,他只是在復述佛陀講過的話。還有,經由說明是他聽聞的,他也沒有宣稱他已經理解了。
你們必須記住這是一部大乘經典,不過講述者卻是聲聞。阿難陀不是大乘弟子,他是聲聞。很奇怪,我們大乘弟子看不起聲聞乘,叫他們小乘,沒有他們,我們所有的經典都不可能存在,例如《心經》是由另一位聲聞舍利子敍述的。
“如是我聞一時”就更精確了,這表示它不是個模糊的場合,而是於特定的時間,在特定的地點,這裏所指的具體地點就是祇樹給孤獨園,在這個園的中間有一片樹林,叫祇樹,祇樹林,這個祇樹給孤獨園在舍衛國。人們相信佛陀在舍衛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不僅是阿難陀,而且還有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也在場,不只是聲聞乘的比丘,還有許多大菩薩。
一天早晨,佛陀從居住地起身,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結束後,開始吃飯,中午把一天中的最後一餐吃完後,他收起衣缽,洗了腳。這些都是象徵性的教授,以便烘托出這個深奧教法的氛圍。然後,他非常專注地筆直端坐在天神鋪好的坐墊上。那時,許多大比丘聚攏來恭敬頂禮,繞佛三圈,坐在佛的周圍。然後,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尊者須菩提也來了,坐在某個地方。隨後,須菩提起身,把他的法衣搭至左肩,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對佛說。
這就是場景,在經典中,常常能找到關於場景的描述。這也許很印度化,不過,這些場景的具體細節卻非常深奧,同時提供歷史背景給我們。
請記住,這是個很重要的教授,其中一些抽象的論述,等同於目前那些物理學家在會議室裏討論的似乎是原創的發現,只不過,這些問題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被探討過了。
假如你認真想一想,這真的很稀有: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的某處樹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討論著最深奧的話題。他們沒有討論如何去統治國家,如何以例如“如果不這樣和那樣做,就會下地獄”的話恐嚇民眾,他們討論的是深奧又先進的話題。
可以理解地,須菩提跪下後首先讚美佛陀:“多麼稀有啊佛陀,多麼稀有啊,佛特別地護念諸菩薩。”他說了兩次“稀有”,這是他所作的重要評價。這裏需要解釋一下,也許正是因此,中國的高僧大德們也極為強調讀誦《金剛經》。
建立佛的繼承人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讀誦、思考,和修持《金剛經》,你就成為佛的傳人。偉大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成為佛的傳人,沒有人是主要的繼承人。成為佛陀的傳人,不只意味著成為佛的孩子,而是能繼承佛的圓滿。
我們要認識到,非常不可思議的,我們本身就具有成為佛的傳人的品質。我們就是佛,我們擁有佛性的潛能,這個事實是很奇妙的。同時,如來特別護念那些培育佛性潛能的菩薩,也是同樣稀有的。
須菩提問佛:“菩薩怎麼才能圓滿深奧的道?菩薩如何才能證得本性?”佛說:“善哉”,贊許須菩提的問題,然後建議須菩提專心聽。接著,佛說,他將要解釋,菩薩應當如何建立,如何安住在這深奧的道上,如何發菩提心。
IX
佛最開始跟須菩提講的話,是關於菩薩的發心,菩薩應當如何發心呢?菩薩一定要有度化一切眾生的決心。所有卵生的,比如鳥;所有胎生的,比如人;所有濕生的,比如蝴蝶;所有化生的,如天神;所有像我們一樣有形色的,以及無色的,比如某些天神或鬼;所有那些像我們一樣有思想,但是沒有粗重五蘊的,比如一些高級又特別的神;甚至那些無想,更高級的天神。菩薩要引領所有眾生證入究竟涅槃,而得度化。
當然,所有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的眾生都要度化入涅槃。不過,這個陳述是說,即使是最高的無想天的天神,也包括在這裏,這樣的天道常常被誤認為就是涅槃。事實上,有些宗教可能就只是以這個境界為目標。可是所有這些境界,無一例外的,都必須被度化,這就是菩薩應當如何發心。
接下來是這段話的關鍵,佛說,當所有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被度化後,菩薩一定不要認為有任何眾生得到了度化,這是真正的關鍵。記得我提到過的安慰劑嗎?希望所有眾生快樂,希望所有眾生證悟,激勵著我們的修行。可是,在下面的這段話中,佛說,菩薩必須瞭解,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眾生得到了度化,這表明,相對菩提心實際上就是一種安慰劑。
不要誤會,當佛說,菩薩不要認為有任何一個眾生被度化了,他不是在說菩薩不應當滿足于救度眾生的行為,應該繼續去度化更多的眾生;他是在說,如果菩薩看到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一個真實存在的“眾生”,那麼這位元菩薩的見地是錯誤的。任何認為有“壽者”(壽命長度)存在的菩薩,不是真正的菩薩。可是,我們的心是這樣想的。
我們中有些人認為自己是菩薩,認為真實存在的眾生,承受著真實存在的痛苦,需要我們的幫助。不過,如果一名菩薩執著或固化於認定 “眾生”是一個實體,那麼這位元菩薩只不過是在積聚痛苦的因。
事實上,“我”不存在,“人”不存在,“眾生”不存在,沒有什麼是“壽者” 。什麼是“我”?“我”只不過是貼在由諸蘊組合而成的幾個實體上的標籤。舉例來說,一張“桌子”有桌子腿和桌面,還有其他一些部分組成,它們合在一起,就符合了我們“桌子”的概念。“人”是這樣,“ 眾生”也是這樣。
除了僅僅作為標籤外,“壽者”並不存在。我們生命中的前一刻,此生中的前一刻,已經逝去。例如,我們剛才的休息,它已經過去,永遠地過去了,它再也不是個實體,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今天下午會發生什麼?我們只能想像,我們只能假設會發生什麼,可是如何確定呢,它還沒實現呢。
當我們談論到“壽者”,我們是在談長壽。我們相信長壽,不是嗎?這不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相信諸如維它命和人參嗎?可是,真相是我們只是在想像,就如同我們想像今天下午的計畫一樣。這就是為什麼當菩薩度化眾生時,一定要知道沒有“人”或者“眾生”被度化了。
X
再說一下,當菩薩了悟到,沒有真實存在的眾生被度化,這就是究竟菩提心。這不是否定,如果它是否定的話,那就意味著有眾生可被否定。菩薩也不拋棄眾生,如果是拋棄的話,那就意味著有眾生可被拋棄。
這就是為什麼佛在《金剛經》中說,菩薩要有度化所有眾生的發心,不只是鳥類、人類,而是所有眾生,包括那些無想的天神。但是,菩薩一定要了悟,沒有任何一個真實存在的眾生被度化,這就是究竟菩提心。
同樣的,舉例來說,當一名菩薩佈施一枚硬幣給一個乞丐,這個佈施的行為必須是基於如下的了悟:就是沒有真實存在的物件可作佈施。即便如此,菩薩還是要佈施這枚硬幣,佛從沒說過我們不應該這麼做,這相當的深奧。
出離心也是這樣,出離的標準概念是,了知執著是無用的,沒有本性的,所以我們應該擺脫掉它們。例如,在孩提時代,我們覺得沙堡和玩具很好玩,可是,到了 十幾歲的時候,就覺得它們沒意思了,因為我們知道那些不是真的,孩子氣的玩具被溜冰輪鞋,滑板,鬆鬆垮垮的牛仔褲所取代。成年後,我們意識到滑板完全沒有用,也無意義,所以,我們就戴勞力士手錶,買昂貴的汽車,鑲金牙等等。不過,到了八十歲左右,我們發現這些也沒有用,到那時候,可能像桌布和筷子這類的東西能讓我們開心。
知道自己基本上厭倦了舊的玩具,是一種我們具有的很重要的出離。不過,不僅僅是這種出離,我們談的是沒有什麼可以出離的出離,這是最偉大的出離。所以,當我們粉碎沙堡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摧毀真正的城堡。
同理,當佈施時,其實並沒有可以施予的真正乞丐。不知怎麼地,我們陷入了認為金錢及所有物是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只是人類的心決定了金錢和所有物是必需的,比如, 現在我們的心認為石油是必需品,因為我們要開車,要坐飛機,所以石油很重要。可是,也許在五十年內,我們會決定水更重要,也許我們會因為水而爭鬥。你看,加諸於石油、錢幣、金子、鑽石,或者房地產的價值,只不過是由我們染汙的心加諸其上的,在實相裏,石油與水超越了這種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修佈施的菩薩一定不能住相,不能住於聲、味等等,甚至不能住於佈施的相。為什麼?因為如果菩薩,修佈施時渴望或依賴於相,那麼這位菩薩就在量度,如果這位菩薩在量度,就表明有個參考點,好像菩薩在期待終點線,好像有一個終點線似的,而這意味著痛苦,意味著競爭與焦慮的痛苦。
XI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能夠被量度嗎?”須菩提說:“不能。”佛接著問須菩提:“南、西、北方的虛空,能夠被量度嗎?”須菩提說都“不能。”佛接下來說:“須菩提,如果一位菩薩,不住于度量或任何相或者終點線,那麼,這樣的佈施就是我們所說的無量佈施,這種佈施的結果是無量的,無法量度。”
這可不是文字遊戲,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有關量度的教授。通常,在宗教的思維中,我們總是在衡量,比如,如果我們佈施給窮人,下一世就會富有,有這類的界線,有這類的量度。並且,還有其他的量度,佈施一枚硬幣不如佈施一百枚硬幣那麼慷慨;相較于菩薩施捨自己的血肉肢體,佈施錢幣就什麼都不值了。總是有各樣的量度,就像在用磅秤稱重量。
只要我們還在稱重,還在度量,我們就總會覺得自己是有限的。經典裏從來也沒有寫過,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一百萬次之後,才能圓滿佈施行,沒這樣的東西。然而,聽聞當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時,曾佈施自己的肢體給老虎這樣的故事,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是一種啟發,我們會說:“多麼了不起的佈施啊,多麼慷慨啊。”
當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時,有一次他乞食只得到五粒米,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迦葉佛,他把這寶貴的五粒米拋向迦葉佛,作為供養。通常,如果米是這麼的珍貴,我們可能會用紙把米包好,確定放到接受人的手裏,而且被恰當的使用,可是,他只是把米拋向了空中,因為得遇迦葉佛,給了他如此深刻的啟發,將米拋出去,是他能作的最好的供養。由此功德,據信他成為了轉輪聖王,偉大的宇宙之王。
我們在談論的是最上乘的佈施,要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事,佛不是在否定佈施的行為,你不能想:“好吧,既然 沒有什麼可以佈施的,那就不用去佈施了。” 如果你已經了悟到“沒有什麼可以佈施的”,你怎麼會想,“那就不用去佈施了呢?” 所以,佛做了結語,告訴須菩提,菩薩要把心安住在這個教授上。

XII
接下來,佛問須菩提:“可能以身相見到如來嗎?”身相包括頂髻和金色的佛身等等這些。須菩提說:“不能,不能以身相見到如來。” 這次,實際上是須菩提在給我們教授。那麼這些相是什麼呢?須菩提說,它們實際上代表無相。
當然,在我們的尋常心裏,我們喜歡把佛想成是跟你我一樣的佛教徒,佛是我們的英雄,大明星。當我合掌向佛祈禱時,我禁不住會這樣:我的習性立刻造作出一個特別的身相,從我的角度看,是所謂漂亮的身相。
比如,三十二相好中的一種就是,據信佛身的高度和寬度是一樣的,這點很難想像,如果我們真這麼看,這就是一個箱子,一個很胖的人。有很多這樣奇怪的事。佛的耳垂碰到肩膀,這難以想像。佛的手指間有網,即使我們詩意地說,佛的手指間有會發光的網,那也沒用。佛的手像鴨蹼一樣。佛的指甲像銅。如果佛要,他的舌頭能罩住自己的整張臉。有許多這樣的東西,超越過我們。
不過,也許我不該說“超越過我們”, 這些相好是不可思議的象徵性教授。我們的心有一種複雜性,佛陀做為我們的參考點,是所謂的理想的榜樣,他與我們不是完全不相關,而是有一些共同之處。同時,他是我們的理想,所以,他理應比我們好,否則,他就只是個普通人,那我們為什麼要跟隨他呢?所以,他不得不比我們好一點點,或至少比我們好一半,這就是複雜之處。
我們到底想要什麼?自己不知道。有時候,我們希望他跟我們差不多,那樣我們能跟他聊聊,可以跟他溝通。可是,如果他跟我們太相似了,那我們就不能被他啟發。如果他完全超越了我們,那他又不能成為我們的參考點了,如此,我們到底在追隨誰?
許多宗教相信,神是不可見的,神沒有相。在佛教中,我們有無相之相,這很重要。因為,如果想成為理想主義者,至少你要有某種橋樑,這就是為什麼如來說到身相,他指的是無相。佛接著說:“否則,只要有一個可被識別的相,不管是什麼特徵,都是虛假的。”這是金剛乘可以非常有幫助的地方。
有些聲聞乘和純粹的大乘佛教徒可能不明白,為什麼金剛乘的佛有六隻手臂,六條腿等等。金剛乘是這樣辯解的:佛不受相的約束,所以,佛不受只有兩條腿,兩隻手的約束。這並不是在說,真實的佛陀有六隻手臂和六條腿,只要相對上,佛可以被視作有兩隻手臂和兩條腿,就也可以被看作有六張臉,六隻手臂等等,我們需要超越這樣的相。當我們的了悟超越了最短和最長, 那麼我們就在談無相。當我們能夠見到相的無相本質,我們就能見到如來。
XIII
此時,須菩提問佛:“在未來的末法時期,尋常的眾生能夠理解和對這個教法有信心嗎?”佛說:“不要這麼說,如來滅度後很多年,還會有眾生欣賞這些深奧的教授,還會有眾生,聽聞了這些章句,就生起信心。須菩提,你要知道,這樣的人不只是在一位佛前,而是在很多很多佛前,種了善根。須菩提,將來任何人,聽聞到這些教授,哪怕是一剎那生起了清淨的信心,如來悉知此人。”
所以,任何人,哪怕只有一剎那,對這種無相,不可量度等等,生起信心,甚或只是在一剎那起了疑問,覺得也許這些是真的,這個人就將要成為佛的繼承人。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不會被限制在稱重量和量度“我”、“人”、“眾生”或“壽者”之中。
這樣的眾生,即使只有一剎那的信心,就不會被法或非法,戒律,道德,對和錯的概念所困。只要我們還困在法或非法,做對的事或錯的事,我們就困在“我”、“人”、“眾生”或“壽者”當中。
《金剛經》是最高等級的經典 — 不需要解釋的經典。與《阿彌陀經》不同,比如,不管你到哪兒,蓮花盛開,你將從花之中再生,還有其他的這類的經典。
XIV
佛問了須菩提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首先問:“如來證得了什麼嗎?”也就是說如來證悟了嗎?如來證得了所有的解脫功德嗎?接下來佛陀問:“ 如來有沒有說什麼法?”須菩提回答說,以他的理解,如來沒有達到或證得什麼,如來也沒有教過什麼。
記得嗎,這是部不需要解釋的經典,再也找不到比這更高的了,這是最上乘的經典。在這裏,自始至終都在教授大乘佛教的精華 - 空性。就如同《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但在這部經中,空性是從沒有眾生可作為慈悲與佈施對象的角度來詮釋的。
佛沒有任何身相,這很難觀想或思維。當我們讀到這裏,也許理智上,覺得它有點道理;不過,一旦情緒控制了我們的生命,這些就完全沒有意義了。比如,如果現在地震,或是有致命的疾病,我們就會想向某人祈禱或依靠某人,我們會想要向某些“某人”作供養。
佛教徒通常是向佛菩薩作供養,我們喜歡相信他們收到了我們的供養。當我們供養桃子到佛桌上時,我們就在假想,假設或表示,佛有嘴,不是嗎?我們假想或假設,佛有鼻子,可以聞到我們供奉的香。然而,佛沒有身相,當然佛不只是沒有平常的鼻子或嘴,佛也沒有超越平常的任何身相。佛陀,如他親口所說,是無相的。
假設我們生命中出現了某些內在或外在的災難,我們怎麼辦?我們不是斷見者,也不是存在主義者,會說:“ 好吧, 這就是人生,我什麼也做不了。”作為佛教徒,我們不能這麼說,因為我們相信緣起,每個現象都是依照因、緣和果來運作的,我們相信如此。每件事就好比是煮蛋,只要有了煮蛋所需的適當條件,蛋就會被煮熟。
作為非斷見者,也就是有些常見的人,我們總得做點什麼。不過,我們不只是不得不做,身為菩薩,我們被鼓勵去做,不僅僅阻止自己的災難,還要去阻止其他所有眾生的災難。
你已經聽到佛自己說,佛沒有身相,如來沒有證得任何真實存在的解脫功德,如來沒有說任何獨立存在的法。
對於發脾氣等小的個人災難,我們知道如何透過止觀禪定等來控制自己的怒氣。可是,我們沒有力量對地震做任何事,所以,本能地,我們向佛祈禱,把我們從這樣的自然災難中解救出來。
XV
那麼,這是怎麼運作的呢?我們想要祈禱,因為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來消除災禍,我們想要依靠比我們強大的物件,可是這個全能者根本沒有身體或精神的存在,這位全能者既不是證悟的也不是非證悟的,因為這個物件根本就不存在。這是佛自己說的,我們可被卡住了。
不過,我們真的被卡住了嗎?依據《金剛經》,絕對沒有。以聞、思,尤其是修持無相佛的智慧,佛即是空,空即是佛,離於極端,這就是切斷或淨化所有染汙串習最強有力的方法,這些習氣是造成我們外,內,密所有災難的根源,這就是它運作的方法。
假設有一場地震,我們可以念誦、思維、並修持《金剛經》。或者,如果我們不是聰明的佛教徒,我們可以想佛真的就在那兒,像須彌山一樣大,地震來臨時,佛抓住臺灣,讓它免於震動。不過,這不是最聰明的想法。實際上,如果我們這麼做的話,須菩提會不太高興,或者,只有一點點高興。最好的辦法是,聞、思,特別是去修行無相的佛,這種方法真的可以消除所有的染汙。
XVI
通常,如果我們被問到,一位哲學論著的老師,比如孔子,有沒有教導什麼, 我們會回答說:“是的。” 如果我們被問到:“他教了什麼?”我們會說:“他教了這個、這個、這個,還有這個。” 這顯示出我們有某種見地,某種行為規範,對嗎?當佛陀問:“如來有沒有說法?”須菩提回答:“沒有。”換句話說,他是在說佛沒有見地,這相當重要,大乘佛教實際上是一種沒有哲學的哲學。
見地是一種決定,是個結論,這意味著有個人在總結,在決定,有個人有某種見地,有個主體。只要有見地,只要有結論,就有參考點。佛最特別的特點就是他沒有見地,或者,我們可以說他擁有沒有見地的見地。然而,沒有任何特別的見地,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不是這個意思。
此外,說我們想為所欲為很容易,但是,真的為所欲為,就很難了,因為我們受限於許多的禁忌與執著。我懷疑,這個房間裏有任何一個人,真有膽量為所欲為,因為我們有執著。
XVII
有許多法教似乎是道德規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 。佛教不否認這樣的教授。事實上,菩薩必須遵循這些規矩:菩薩不應殺生,不應偷盜。然而,同樣的,如果可以利益眾生,菩薩就應該殺生;如果可以利益眾生,菩薩就應該說謊。這種靈活的方式,比死板的規律,如“不殺生,不偷盜” 要稍微好一點。菩薩必須每天給佛供一個桃子,佛沒有嘴去吃,但是,佛也不是無嘴的。可是,為什麼我們聽說,一定要供養三寶?為什麼我們一直有這些相對的教法?
如果我們想經驗到噩夢的結束,我們就需要先有一個噩夢,對嗎? 假設我們正在做噩夢,幾頭大象佔據了我們小小的工作室,因為確信這些大象真的出現了,所以我們很害怕。有兩類人在做這樣的噩夢,有兩類做惡夢的人,其中一類人,在噩夢中有人過來說:“這看起來是你的夢,否則的話,這些大象怎麼能塞得進你的工作室呢?”這類人就醒悟了,這類人不需要用激烈的方法來趕走大象,他意識到,從最開始大象就沒有存在過,又怎麼能被趕跑呢?
如果有人過來說:“這只是你的夢。” 第二類人不能接受,不能聽到這只是一場夢,而且,如果他們持續被告知這只是個夢,這類人可能會惱火。對持這種心態的人,最好是同意他們,這不是個夢,最好是說:“咱們來把它們趕出去,弄出點噪音,點上火來趕它們走。”
我們大部分的人是第二類的做夢者,這就是為什麼供養桃子很重要,供香也很重要,這種方法有效,真的有作用。我可以談論《金剛經》,就好像已經理解了它,但是如果有個突發的災難,如果現在地震了,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向一個有身相的佛祈禱。地震過後,如果我不太緊張,那麼也許我可以認為佛沒有身相,而這樣想,會累積很多的功德。
XVIII
我再來多解釋一下無相。大乘佛教中,空性為根,無相為道, 無願為果。大乘佛教是沒有目的地的旅程。沿著修道,我們一直在剝除層層外皮,期待找到內在的果實,然而,如果我們堅持一定要有某種滿足的話,唯一的滿足就是剝掉一層層的外皮,可是,很快這種滿足就成為失望,因為我們發現,自己原來以為是果實的內層,實際上是另一層皮。
失望很重要,它可以是成就的一種表徵。終於,我們瞭解到,在一層層皮之內,並沒有果實,至少我們從強烈的期望中解脫出來了,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在佛教中,我們確實有果的概念,但與其他宗教不同:比如,在天堂沒有成群的處女等著我們。我們所謂的 “天堂”,是消除煩惱染汙後的結果。
簡單地說,一般的佛教徒,特別是大乘佛教徒,不是在試圖得到或建造什麼,我們不需要,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我們是在試著消除,大乘的道是消除的道,我們消除而不建造。例如,在梵文中,“佛”這個詞意味著“覺醒”,覺醒是消除了睡眠後的結果,消除了睡眠就是覺醒,而不是先要停止睡覺,然後,才開始去覺醒。
同樣的,我們清洗窗戶是為了清除灰塵,我們可以認為,透過清洗玻璃,我們建造了一個乾淨的窗戶。但是關於成佛,我們不是在談論一個乾淨的窗戶;當然,我們也不是在說一個髒的窗戶。成佛,是窗戶在髒的狀態之前,因而也是在清潔狀態出現前的一種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到,佛沒有身相等等這些。
XIX
現在,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可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佈施給他人,這樣可以得到很多的福報和功德嗎?”須菩提回答:“是的,這將積聚很大的福德,甚至如來都無法量度這樣的佈施。” 隨後佛說:“然而,如果有人接受和修持這個法教,為他人解釋哪怕是一個偈頌,所得福德將更廣大。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證悟的覺性,都來自空性的見地,由於此經教導這樣的見地,所以,供養這個法教給他人,是最有福德的佈施。”
從這一偈頌,我們瞭解到,有一種善行會留下殘餘,另一種則沒有殘留。有殘留的善行是緣起的,是無常的,是一種和合的現象。用可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可能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佈施,但是,它仍然是一種和合的現象,所以,它還是有限的,受制于無常,所以會被耗盡,它將停止存在。聞思的善行是有殘留的,然而,修持空性和安住在空性上不會有殘留,所以,不會被耗盡,有更大的功德力量。
佛不是在否定,或者不鼓勵,會有殘留的善行功德,他只是指出會產生或不產生殘留的行為之間的不同。 事實上,會有殘留的善行,比如供養珠寶,還是很必要的, 這會使我們向沒有殘留的善行開放,這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例如,如果我們花了點錢買這束花來作供養,這就是一種形式的犧牲,一種形式的去除執著。假設我們很吝嗇,不捨得花一分錢來買花作供養,可是,我們還是設法花了幾分錢,買了這花,每一次,我們修習這樣的去除執著,它就打開了我們這個容器,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空性,也就是不留殘餘的善行。我們將能更好地理解到,在實質上,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就如同從來沒有噩夢裏的大象可去害怕一樣。
XX
一般來說,聲聞乘把道分成了四類。大乘佛教中,從初地到十地。不過,在佛法共通的教授裏,提到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來),和阿羅漢(破敵)。佛問:“須菩提,須陀洹能這樣想:‘我證得了入流的果位了’嗎?”須菩提說:“不能,因為須陀洹聽起來是一個人入流了,但實際上,沒有流可以入。”
為什麼沒有流?因為沒有色的流,沒有聲的流,沒有香、味、觸、法的流。《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同樣的,須陀洹達到這種境界時了悟到,色、觸、聲等等都不獨立存在,既然沒有這些流,哪兒有流去入呢?因此沒有所謂“入流”這件事。當菩薩瞭解到沒有流可以入,這本身就是入流。
我們許多人認為,當菩薩證得某地的時候,會有個特別的典禮,好像榮耀的爵士身份,或者被授予勳章。很多人覺得,從一個地到下一個地就像是晉升,人心喜歡按等級架構來想。可是,實際上,當你瞭解到,所有的法都不存在,因此也沒有流可入,這就是入流。
然後佛問須菩提:“斯陀含能這樣想:‘我證得了一往來的果位了’嗎?”須菩提再次說:“不能,因為斯陀含意味著,你只達到了涅槃一次,然後又回到輪回。但是,沒有涅槃可去,也沒有輪回可回,因此,也就沒有去或者回,也沒有誰去或者誰回來。證得如此的菩薩,叫一往來。”
這是個標準的回答,卻有著深奧的道理。記得我們說過的,清潔窗戶玻璃嗎?每個人都喜歡清潔窗戶,可是沒有人認真想想在骯髒和乾淨狀態之前的玻璃,那是窗戶的一個重要特性,骯髒和清潔之前的玻璃原始狀態,就是這裏的要點 — 輪回之前和涅槃之前。
等我們談輪回和涅槃的時候,我們早已經移開了一步了。如果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心中,大多數時候,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只不過是更精密的輪回,這讓它更糟糕了。
接下來佛問須菩提:“你認為達到了阿那含最高境界的的菩薩會想:‘我證得了不來的果位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會,不來,是因為沒有世界可回來,當一名菩薩瞭解到沒有世界可回,也沒有回來者,這實際上就是不來的境界。”
XXI
佛問須菩提:“阿羅漢能這樣想:‘我證得了阿羅漢道了’嗎?” 阿羅漢道等同于證悟,等同于成佛。須菩提說:“不能,因為沒有分別的或獨立存在的所謂阿羅漢道。”
為什麼沒有呢?因為如果阿羅漢認為“我證得了阿羅漢道” ,那麼這位阿羅漢仍然有“我”、“人”、“眾生”,和“壽者”這樣的概念作為參考點。可是, “阿羅漢”意味著“破敵”,在這裏,“敵人”就是“煩惱情緒”。如果一位阿羅漢還有“人”的概念,比如“我”或“壽者”,這些概念就會是煩惱直接的因。可是,阿羅漢“我”的概念已經被摧毀了,所以,阿羅漢就不會認為“我證得了阿羅漢道” 。
現在,佛來挑戰須菩提說:“很久以前,當釋迦牟尼佛如來在燃燈佛那裏修行的時候,他證得了什麼嗎?”須菩提說:“很久以前,如來在燃燈佛那裏修行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證得。”
關於這點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方法。一種解釋是說:沒有獨立存在或外在的佛的功德需要去證得,或從你的老師那裏吸收到這些。另一種解釋是說:你已經具備了試圖要證得的所有佛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每一樣你都已經具備了,不需要去證得任何東西,所以,在老師那裏修行,並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
這點在金剛乘體現的很好,上師不能把佛的功德注射給你,當我們雇用老師來拆解我們的時候,這位老師打碎我們的大象,不過,這很痛苦,因為我們都有點是受虐狂,而且,我們喜歡我們的大象。別忘了,我們的修道是消除煩惱染汙的道。
XXII
下一個問題,淨土的追隨者們會非常感興趣。當菩薩在道上,會發許多願和祈禱,比如:“當我成佛後,讓我能證得如此這般的美麗佛土,讓眾生可以轉生到那裏,修證成佛。”
所以,佛問須菩提:“當菩薩祈禱時,這名菩薩建立起了莊嚴美麗的佛土嗎?”須菩提說:“沒有。”當我們說到佛土時,這立刻就意味著有中央及邊界,還有方向,如果有邊界,那就有圍牆,如果有圍牆,這就表示我們在談論房地產了,這會帶出許多問題。
當菩薩建造佛土時,他們怎麼做呢?他們建造一個沒有方向,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佛土,每一個地方都是佛土,沒有終點,佛土中沒有哪個部分是真佛土,而其他地方不是真佛土。
這點和金剛乘壇城的概念配合的很好, 壇城常常以圓形作象徵,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當然,當我們談到淨土或極樂世界,有限的人類的思維就觀想宮殿和游泳池,可是想像一下,如果你在被描繪的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裏住上一百年,你不覺得你會很無聊嗎? 我是以身為人的角度這麼說的。
人類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今天被我們叫作美麗莊嚴舒適的,明天就不一定是美麗莊嚴舒適的了。所以,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淨土?其實,任何通過分別心所經驗到的物件,包括淨土,不都是很有限嗎?
所以,聯繫開始時的陳述,基於所有我們討論過的,釋迦牟尼佛強調,所有的佛和大菩薩,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住於相,比如佛的相好,不住于聲,比如佛的教授,不住于味道、感覺、意識的物件。菩薩摩訶薩應不住於所有這些,生起菩提心。
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的身體像須彌山一樣大,這樣的身可以算大嗎?”須菩提說:“是的,大的難以置信,因為如來說非身,所以是大身。”
XXIII
佛又提出另一個挑戰:“你說恒河的沙多嗎?”須菩提用跟前面一樣的推理回答:“多。”
現在,釋迦牟尼佛回到相對的修持。他問須菩提:“如果一位佛子或佛女,用像恒河沙一樣多的七寶來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佛菩薩,這樣會累積很多的功德嗎?會有很大的福德嗎?”須菩提回答:“是的,這將累積無盡的福德。”
然後佛說:“如果一位佛女或佛子,接受修持這部經,為他人解釋哪怕是一個偈頌,所得的福德,比供養無盡的寶藏要大得多。”
佛更進一步說:“須菩提,不管是那裏,只要念誦討論這部經中的一個偈頌,天、人、和阿修羅將恭敬此地猶如聖地。須菩提,無論是誰,只要受持讀誦哪怕是這部經的一個偈頌,這個人已經成就了一些稀有難得的事。不管是那裏供奉了這部經,佛就在那裏。並且,不管是誰保存了這部經,這個人應該被視作佛的傳人和傑出的弟子。”
XXIV
既然我們已經聽到所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利益,同時,為了讓這個週末更值得,我想我們可以念這本經的一部分,然後,你們可以在家把剩下的念完。我認為大家一起念會很好。有時候,一、兩個人不能抬起一座大山,不過,一群人可以做的更好。
今年我們就講到這兒。如果你每天哪怕只能念《金剛經》裏的幾個偈頌,那會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該怎麼去念或者如何去觀想的心咒,更有價值。如果可能,你應該自己手抄書寫這部經,然後送給別人作禮物,那應該會很有利益。
謄稿漢譯: 蘇卡, 2008年12月

珍愛生命(財富)更應尊重靈性




珍愛生命(財富)更應尊重靈性
人對肉體的傷痛,會馬上上醫院去治療,可是對造成靈性的萎縮,卻沒有會人去重視,都當成無關緊要的事。
人喜歡虛擬的財富,一直追求著帳上富貴,可是對貪婪、計謀所造成自己或對手靈性的傷害,卻不去重視。
如果醫生只懂得醫肉體,當肉體僅是一個生化體,他會將你切割,卻不會注意對心靈的呵護。
如果覺得擁有財富會讓心裡踏實,而費盡心機去謀求,最後定是一場空,還會讓心性黑暗,落得一生的臭名。
謹慎地看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它萎縮、黑暗,這就是修行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學佛人應當掌握的三種說話竅訣 --聖心


學佛人應當掌握的三種說話竅訣 --聖心



下面三頌是語言方面取捨的教言



先講一個故事:



《雜譬喻經》上記載,以前有只甲魚遭遇枯旱,湖水乾涸,不能到達有食物的水池。這時有只大鶴來到旁邊,甲魚求它幫助,大鶴就把它銜住飛過都邑。甲魚一直不肯沉默,不斷地問:「這是什麼?」這樣大鶴就開口回答,剛一開口,甲魚就墜落地上,被人們屠食。我們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這個比喻一樣,隨意開口誹謗或讚歎,容易成為墮落之因。



下面正式講教言的內容。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對境絕不能誹謗,什麼對境絕不能讚歎,什麼對境應當不讚不謗,不加任何評論,然後按教言謹慎取捨。這些是因果上很重要的學處,如果取捨不對,單單以自己的語言就會造下毀壞自他的惡業。語言上的取捨是一個大問題,這些方面一定要學好,日常生活當中處處要謹慎。如果沒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彌天罪業。



首先講不能誹謗的地方:



不能誹謗有三種:



不謗眾望所歸者,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己善知識。



不能誹謗的方面有三種,就是不能誹謗眾望所歸的有德之士,不能誹謗他人買賣的物品,不能誹謗慈悲自己的善知識。



①不謗眾望所歸者:



眾望所歸者,就是得到大眾信賴的人,包括古代聖賢,現代的高僧大德、世間賢善君主、有德之士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殊勝的功德田,如果自己誹謗,就會造下很嚴重的墮落惡趣的黑業,而且以誹謗的影響,會讓眾多本來有敬信的隨學者失去信心,斷掉善根,對他們的修行造成嚴重障礙。



下面講一則《百業經》中的公案:



佛世之時,一天目犍連以神通至地獄,見一眾生,身體長達幾由旬,正在無間地獄中受苦。很多獄卒拖出它的舌頭鋪在燒紅的鐵地上釘住。有時候,整個舌頭和身體都被火燒盡,一會兒又復活過來。很多農夫在舌頭上耕地,耕牛和農夫的腳踏下去又抬起來,每一步有一個兵器出來,把舌頭割成塊塊碎肉,這個眾生受苦難忍,輾轉翻滾,大聲號叫。目犍連入定觀察它前世的惡業因緣,但是神通力不夠,他就回來問佛。



佛說:「這個眾生曾經造過極大惡業。往昔無失心如來出世時,王宮裡有一位三藏法師,受到王宮上下及內外城民的恭敬供養,衣食藥物都非常富足。後來有位羅漢法師帶著五百眷屬在宮中小住之後,住到王宮外面。這位羅漢法師,相貌很好,而且具有聖者德行,所以很多人對他有極大信心,對他作很恭敬的供養承事。這樣就引起宮中三藏法師的嫉妒。他在眾人面前誹謗說:『那位法師已破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之法,都是邪知邪見,你們千萬不要依止,對他恭敬供養沒有利益。』聽到這話的人都信以為真,以後很多人不再恭敬供養羅漢法師。當然羅漢法師心裡也明白原因所在,他決定離開此地,以免三藏法師造下更多的謗業。王宮當中的三藏法師很高興,他的名聞利養也恢復如初。但是,他死後就墮入無間地獄,就是現在地獄中受苦的眾生。以他無因誹謗羅漢比丘,從無失心如來一直到現在我的教法之下,都沒有得到解脫。」



目犍連又問:「世尊,他何時才能得到解脫?」



佛說:「將來正覺師如來出世時,他才得人身,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證羅漢果,在他證果時,也是受到眾人的誹謗。以他無因誹謗三藏法師的緣故,生生世世中都會受到很多人的誹謗。」



凡夫如果貪著利養恭敬,見到其他大德受到眾生恭敬供養,很容易以嫉妒而誹謗。這樣誹謗眾望所歸的大德,罪過遠遠超過誹謗一般人的罪業。以這個誹謗會破壞很多人的善根,會中斷弘法利生的事業等,罪過極其嚴重。



《大方廣總持經》說:「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誹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阿逸多!我更不見有一惡法能過毀破發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墮於惡道,況復毀餘菩薩等。」(所以,以惡口誹謗發菩提心的菩薩,會得到無舌的惡報。佛說,沒有一種惡法能超過毀破發菩提心者的罪業。以這種重罪會墮落惡道。)這部經上又說:「爾時達摩以其噁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劫,具受眾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牲中,過六十劫後,值遇香寶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牲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恆無舌根。」



《大方便佛報恩經》上說:「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毀聖及善人。」對於天下的聖賢,對於各宗派的持教大德,對於人們敬仰的善人,不作隨喜都不如法,何況以惡語誹謗?所以應如經典上這樣發願,任何情況下都不誹謗聖人和善人。



②不謗他人買賣物:



《安士全書》中說:「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難,壞之甚易,於欲壞之時,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是故壞人之名聲,隱然損自己之品望,壞人之利者,隱然消自己之福緣。」(名是立身的工具,利是衣食的來源。求得名利很困難,但要破壞卻很容易。在要破人名利的時候,想想求者所付出的辛苦,還忍不忍心呢?所以破壞別人的名聲,暗中實際上是損壞自己的名聲,損害別人的利益,暗中實際是消毀自己的福因。)所以,於人於己,都不應該隨意誹謗別人買賣的物品。



經商的人,尤其要注意,因為經商和對手競爭,為了擊挎對方,往往會誹謗對手的商品,這樣會造下很多罪業,最後以等流果反過來會毀壞自己的名利。我們談論商品時,不能沒有根據隨意誹謗商家的商品,這樣也是以噁心壞人名利,心地不厚道,會折自己的福報。



③不謗慈己善知識:



善知識為我們傳授能獲得暫時和究竟安樂的正法,這是大慈悲的地方,對我們有大恩德。對於慈悲自己的善知識,何時都不能誹謗,否則將會斬斷解脫命根,墮入極苦地獄之中。《金剛手灌頂續》中說:「薄伽梵!若有譭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當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金剛手菩薩問佛:如果有人誹謗阿闍黎,他們會感受何種異熟果?世尊告訴他:金剛手,你不要這樣問,天人世間都會恐怖,秘密主我還是對你簡略說一下,勇士應當諦聽,我說無間地獄等的極為痛苦之處,就是他的生處,而且在地獄中要安住無量劫,所以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誹謗自己的阿闍黎。)



下面講公案:



明朝汪會道,天性穎悟,書過目就能背誦,八歲能寫文章,但是對老師非常傲慢,稍不如意就背師怒罵。一天他獨坐時,忽然打呵欠,口中躍出一鬼說:「你本當大魁於天下,因為嗔怒老師,上天削去祿籍,我也從此離去。」說完不見。汪會道再翻以前的書,茫然不識一字。所以如《水木格言》所說:「不敬上師之人,縱通百論無義,水中枯樹百年,不會生出綠葉。」比如善星比丘作佛侍者二十四年,十二部經都能講,但心不清淨對佛輕毀,在他離佛七天之後,就墮為餓鬼。



《二規教言論》當中說:「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有愧謹慎正直等,其餘諸德亦無有。」(如果一個人不知恩報恩,那他不會有智慧也不會有穩重,其餘有愧、謹慎、正直等方面的功德也不會具有。)



以上講了不能誹謗之處,就是大德、商品、自己的善知識不能誹謗,在這三個方面禁止任何誹謗,如果作誹謗,就會毀壞自己的相續。



下面是講不能讚歎的地方。



不能讚歎有三種:



不讚眾夫所指者,不讚自大愚昧者,不讚幼稚之孩童。



不能讚歎的有三種人,就是不能讚歎眾夫所指之人,不能讚歎自大愚昧之人,不能讚歎幼稚的兒童。



①不讚眾夫所指者:



眾夫所指者,就是觸犯眾怒之人。



為什麼不能讚歎眾夫所指者呢?《薩迦格言》上說:「若人過越贊劣者,次後自己受譭謗,如向空中擲糞便,其落擲者之頂上。」如果過分讚歎下劣者,次後自己會受到誹謗,就像往虛空拋擲糞便,最後糞便會落在自己頭頂上。因為大眾公認這是惡人,你反而讚歎,完全和大眾心意相違,在人們的感覺當中,你也是惡人的同類,故會失壞自己的名譽。



②不讚自大愚昧者:



《薩迦格言》說:「恭敬之境即聖者,恭敬劣者即禍根,乳汁對人是甘露,若畏毒蛇則增毒。」恭敬的對境本來是聖者,如果恭敬下劣者,將成禍害的根源,比如乳汁雖然對人來說是甘露,但如果以它喂毒蛇,只會增加毒素。所以,我們說話也要為對方負責,如果對於自大愚昧的人作讚歎,實際上就是害他,因為他本來自大、愚昧,以你的讚歎只會增上他的煩惱、愚癡,讓他中毒。一般來說,讚歎他人應當是善法,但不應機的讚歎也是一種甜蜜毒藥,會讓對方中毒。



③不讚幼稚之孩童:



人的性情在青少年時期尚未決定,這時通過教育對於他日後的成長有很大作用。成人之後,性格已趨穩定,要想改正不良習性,就有很大難度。所以在性情未定的青少年時期,須要作良好的教育。孩子小的時候,心理的放縱和收斂完全是隨父母的喜怒而轉,所以對於聰明有才智的孩子,尤其要抑制他的驕慢自負,嚴加教育,把他安置在良好規矩當中,打好賢善人格的基礎。如果不懂教育方法,父母溺愛子女,天天讚歎,則只會助長他的驕慢放縱,一旦堅固成性,再想收斂就來不及了。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規論》當中這樣說:「五歲之前愛諸子,十歲之間如敵打,年至十六歲之後,愛護諸子如親友。」(在五歲以前要以慈愛的態度養育幼小的孩子;在五歲到十六歲之間,要象怨敵一樣折伏孩子的惡習,讓他進入善規當中;十六歲以後已經成人,愛護自子應當象對親友一樣。)



下面講一個故事:



現代國學大師錢穆,八歲時就能背《三國演義》。一天晚上,有客人讓他表演,他背得很出色,客人都讚歎,只有父親不說話。第二天,在路過一座橋時,父親問:「你認得『橋』字嗎?」錢穆說:「認得。」父親又問:「木字旁換成馬字旁,認得嗎?」錢穆說:「認得,是『驕』字。」父親又問:「『驕』字何義,你知道嗎?」他又點頭說:「知道。」父親順勢挽著他的手臂輕聲問:「你昨晚背《三國演義》時,有沒有和這個『驕』字接近?」錢穆如聞雷震,低頭默默不語。



後來錢穆成為謙謙君子、國學大師,和幼時的家教大有關係。



以上講了不能讚歎的三種人。眾夫所指者不能讚歎,這樣的讚歎只是讓自己出醜而已。自大、愚昧的人不能讚歎,讚歎只是用花箭刺傷他而已。小孩不能讚歎,讚歎只是讓他驕傲發狂而已。



下面講不作讚歎也不作誹謗的對境。



不讚不謗有三種:



不讚不謗自親屬,不讚不謗陌生師,不讚不謗一切人。



不讚不謗的方面有三種,就是對於自己的親屬不讚也不謗,對於陌生善知識不讚也不謗,對於一切人不讚也不謗。



①不讚不謗自親屬:



為什麼不能誹謗自己的親屬呢?《格言聯璧》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世間,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為一家人很不容易,彼此作為父子兄弟等都有很深的因緣。母子血氣相關,兄弟情同手足,這是人間極為難得、極應珍視的情義,所以對待親屬,應當有親愛忠誠的善心,有安樂共同分享,有苦難共同承擔,即使有家醜也不應外揚,這樣才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如果對於自己的親屬攻擊誹謗,這是破家之相。家庭好比是一棵大樹,裡面不和,互相攻擊誹謗,小的方面會折斷枝葉,大的方面會斷根而破亡。所以對於自己本應慈愛的親屬不能作任何誹謗。



為什麼讚歎也不合適呢?因為外人聽你讚歎,覺得只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而且,我們一般對自己的親屬有很強的愛執,讚歎親屬容易在某種功德方面過分誇大,這樣反而成為引生誹謗和譏笑的因。所以,一般也不能當眾讚歎親屬。



②不讚不謗陌生師,不讚不謗一切人:



陌生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接觸過,一般在不瞭解的情況下隨口讚歎,容易產生功德方面增減的過失,誹謗更不應當。所以還是不作評論、安住在捨心當中比較合適。對於任何陌生人也是這樣,不能讚歎也不能誹謗。



宋代真淨禪師一次推舉希廣禪師住持五峰,當時下面的人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認為廣禪師粗疏、笨拙,沒有應世之才。等到廣禪師住持時,律己精嚴,臨眾寬裕,不久,寺中各種弛廢之事全都立起來了。僧人們爭相宣傳。真淨禪師聽了之後說:「學者怎麼能輕易誹謗或者讚歎人呢?」



通過這個公案,我們也能明白,補特伽羅的相續很難以了知,對人不能輕易就下定論。究竟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只有佛才有這種智慧力。比如,佛世時,舍利弗以智慧觀察一個老人,認為他沒有種過出家的善根,這個判斷就是有錯誤的,後來佛眼照見他八萬劫前種過善根,可以出家。所以連大智慧的舍利弗都不能徹底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何況一般凡夫呢?一般人作評論,只是根據眼見和耳聞,但是這樣的根據有多大可信度?單憑這一點,就對人下定論很不合理。比如一個人本來沒有某種過失或者功德,但經過某人的渲染,加上下面一幫人的附和,妄語也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定論」。所以,對於陌生人,不能以傳言為根據隨意誹謗或讚歎,實際上,別人與你有何關係?為什麼那麼喜歡說長說短?喜歡講是非的人,就是喜歡多事、喜歡造業、喜歡破壞自他相續的人。我們要記住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對待陌生人,以不讚不謗為穩重。



以上三頌總的來說,就是教人要言語謹慎,不該誹謗的絕不能誹謗,不該讚歎的不能盲目讚歎,不該評論的也不能隨意評論。《盤山語錄》上說:「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那得閒工夫管他家屋裡事?」

陳眉公說:「言語之道,似小實大,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語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點檢。」



( 感謝 怡君 提供 )

請大家〜〜多多轉告親朋好友〜〜好消息8/20(本週四〜農曆七月初一)在台北陽明山光泉寺


請大家〜〜多多轉告親朋好友〜〜好消息

8/20(本週四〜農曆七月初一)在台北陽明山光泉寺

由尊貴的 雪謙・冉江仁波切-主持阿彌陀佛超薦渡亡法會

暨(高雄)咕嚕咕列佛母、黃財神、金剛薩埵及忿怒蓮師〜灌頂法會




阿彌陀佛超薦渡亡法會

需事先報名

◆超渡祖先或冤親債主 每份500元。

◆欲參加超薦渡亡法會者,請於8/17日以前,將超薦者名單及劃撥單收據,

傳真至:(02)2516-0892

郵政劃撥

戶名:台灣雪謙貝瑪卻林佛學會

帳號:50059066 號

★劃撥者請將修法所需者,姓名、電話、地址詳細填寫,謝謝。

法會時間:早上

地 點:台北陽明山光泉寺

(北投區竹子湖路 56﹣4號)

電 話:(02)2861-8075

交 通:搭乘小9公車(水尾站下車)。

A、捷運北投站搭乘(時刻表上加8分鐘) 車程約40分鐘。

B、陽明山公車總站搭乘(時刻表上加30分鐘) 車程約12分鐘。



台北主辦單位

台灣雪謙貝瑪卻林佛學會

地 點:台北市龍江路352號4F

電 話:(02)2516-0882 傳真:(02)2516-0892

聯絡人:0910-761-585( 彭措堪布 )

0983-063-286( 陳師姐 ) 0922-807-782( 劉師姐 )



高雄弘法活動

法會時間:8/22(週六) 19:00 咕嚕咕列佛母灌頂

8/23(週日) 早上 9:00〜11:30 黃財神及 金剛薩埵 法會

下午 15:00 忿怒蓮師金剛鎧甲灌頂

法會地點:請洽 高雄雪謙佛學中心



高雄主辦單位

高雄雪謙佛學中心

電 話:(07)313-2823

聯絡人:0928-397-716 ( 烏金堪布 )

0919-613-802 ( 張師姐 )

戶 名:高雄市顯密寧瑪巴雪謙學佛會

劃撥帳號:42229736 號



歡迎十方善信大德踴躍參加,隨喜護持共霑法益。



雪謙・冉江仁波切簡介:

第一世的雪謙仁波切(大成就很多,不一一介紹)大圓滿的開創者:蔣巴謝年,即是他的化身,他被稱為是”帽徑無限學者”,因為學識淵博而受到敬重,當他去教學時,所有僧侶將帽子放在地上作為地毯,以表示深深的敬重。他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的主要寧瑪弟子,指派他到東藏建立寺廟弘法,創建寧瑪派六大寺之一的〜雪謙寺。

今世第七世雪謙・冉江仁波切,出生於1966年。是聖者頂果・欽哲法王的孫子和法嗣,由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及頂果法王共同認證及坐床,從小就由頂果法王親自教育。

頂果・欽哲法王傾注所有深廣成熟的灌頂和各種甚深教授……。十五歲在突喜仁波切跟前出家。二十歲受比丘戒。特別在具恩的根本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薩迦崔津法王、那爛陀寺住持﹣究傑赤欽、第八世康注敦局尼瑪(竹巴噶舉)、達龍夏種(達龍噶舉)、達龍哲珠仁波切(寧瑪巴多傑札)、卡盧仁波切(香巴噶舉)、多竹欽突殿巴桑仁波切、怙尊﹣貝諾法王(白玉)等多位上師前,聽聞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教派的灌頂和開示,達到聞思海的彼岸。

1980年代早期,頂果法王在尼泊爾興建雪謙寺,指派雪謙・冉江仁波切(15歲)擔任寺院住持,今天雪謙寺有三百位僧侶,在冉江仁波切的指導下學習和修持佛法。

過去十八年間,仁波切建立雪謙佛學院雪謙閉關中心並且在歐洲美洲各地弘法且建立藝術學院在印度和尼泊爾建立醫療診所和流動診所這兩個醫療設施皆以在家眾和僧眾為服務對象。

修行的真諦


修行的真諦



尊貴的法王 -頂果欽哲仁波切 / 開示





心猶如相續的河流,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把握他的每個當下,你做的持咒,觀想,念誦,禪修,乃至談吐高超的見地,顯現高超的行為,這些都是在浪費時間。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他的實質就是反復的深入我們的心相續,並且改變它,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他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每天從細微的小處著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輝煌,看穿這些虛榮的把戲,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吧。即使在今生,你無法徹底轉化你的心,你無法在證悟上取得多大的進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護自己的三業,照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雖然你無法達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還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個念頭,努力而虔誠的對待自己徹底的內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樣子,那麼,就好像曲吉旺波在《大圓滿三要釋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樣:「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內心安詳真愉快。」為什麼呢?從內在的層次,你已經轉化了你的心,從而轉化了你的生命,安詳、慈悲、放下,已經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成就分為外在的,內在的,秘密的,極其秘密的。



就外在的成就層面,先是心智的成就,但是你雖然掌握了偉大的知識,瞭解了高深的見地,但是很不幸,他們就好像是在衣服上的補丁,終究會要脫落。例如,我們在健康的時候會感到很自在,而且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這一切以一種良好的自我感來暗示:似乎我們是不凡的聖哲,但是,當你遇到重病的時候,你渾身火燒而陷入昏迷,仔細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種種接近死亡的業相在夢中顯示,即使你厭惡他們而不敢墮入昏睡,但昏迷會迅速將你擊垮,哪個時候,你的任何才智,學問,都幫助不了你,於是,修行人應該知道,在重病中出現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續夢境,這是修行的恥辱,甚至,這是聞思的恥辱,沒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這是鏡子上的霧氣,維持不了多久。



其次是驗修的成就,當喜悅和光明發生,巨大的寧靜伴隨深沈的陶醉,甚至可以看到各色奇異的景象,並且能預先知道事情的發生,這些體驗就好像對山谷大聲叫喊一樣,你努力的叫喊,它給你很大的回音,但是隨即就消失了。假如你努力的修持,各種奇特的經驗發生了,但是記住,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免無常,假如你想擁有這些體驗,永恒的佔有它們 ,那麼,你就會經受好似捕捉水中的月亮一樣的痛苦,它們根本就是無常,所以從驗修的 種種幻想中解脫吧,不企圖佔有它們,平等的看待它們,而不擾亂內在的心相續,哪怕是在廣大的平等定見中,一切顯現為不實際的五色煙霧或虹光,而能自在的穿越牆壁或是在岩石上按下手印,但將這些視為開悟的標誌並心生我慢,這是著魔的開始,並因我執而流浪輪迴。

最後是廣大的明智成就,這預示著我們平等的對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廣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為莊嚴的自然解脫,於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執著和煩惱,慈悲並心胸寬廣,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無法攪亂這內在的明智,超越喜悅和悲哀,安然的任運於當下。



經由心的修持,我們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最終,我們的心成為空與光明的一味,任何恐懼或是希冀,都無法佔據我們的心靈,這就是佛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