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講授--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於台灣.2008上師: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主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地點:台灣 桃園 智慧林中心
時間:2008.04.08~09 (第一日)
翻譯:妙融法師
整理:次仁桑母
「心經」課程開始,大眾唸誦:皈依發心文、四無量心文、獻曼達、請轉法輪,仁波切唸誦吉祥文。
仁波切開示:
「晚安!」我很高興來到這裡司徒仁波切的中心,今明二天我要教的是「心經」。這是一個簡短的心經,在西藏我們一般使用的是比較長的心經,但去年在祈願法會的時候,噶瑪巴要我們大家唱誦簡短的心經,於是簡短的心經就跟我們中文一般唸誦的心經是一樣的。你們有多少位是可以背誦中文心經的,請舉手,「很好」我們用中文先唸一遍,不要看小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很好,各位都通過了!
佛陀證悟的時候是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當時,他認識到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性」的,為什麼呢?一切現象如果從勝義諦來說的話:一切現象來自於我們的心,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心的本質是什麼呢?它是超越概念,它是完全空性,也可以說它是明空雙運。因為是「空」所以我們的自性可以超越概念。
「空性」是由二個字組成,什麼是「空」?我已經提了:是超越概念的。什麼是「性」呢?你要直接去想它的意義的話,空性的「性」它本身沒有意義,但它其實代表的即是「明」、「清明」。所以你如果從字源直接去想的話,「性」是沒有意義的,但當它和「空」配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成了「明」。所謂的「明」它就是清淨的覺知、覺性,從那個覺性產生了輪迴與涅槃,這就是「空性」的意義,這也是心經講空性的意義。佛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他完全證悟了「空性」的意義。
佛陀證悟時,一開始他想:這是這麼棒的意義啊!但他也認為這並不很容易去瞭解。佛陀想:如果他教大家「空性」這個意義的話,人們不是很容易瞭解這個意義。也許人們會想:喔!佛陀他瘋了。所以佛陀認為:他不要教空性。於是梵天和帝釋天來請求佛陀給與教授,於是佛陀開始教法,但並不直接從空性開始。佛陀他想:我教的佛法最好是從建立在世俗諦上的教法。
當時佛陀到了鹿野苑,開始時,他教授了「四勝諦」,之後很多人進入了證悟之道,而後佛陀到了靈鷲山,這時,佛陀已經有很多的弟子,同時也準備可以直接接受「空性」的教法了,所以佛陀再一次的二轉法輪,所謂的二轉法輪佛陀主要的是在講說「空性」,這可以說是一個最主要最簡短的屬於一個二轉法輪的討論或精華。
如果你瞭解這個意義的話,誰知道,也許你明天就能成佛了呢!很好吧!但是,不可能!很抱歉,讓各位失望了。為什麼說「不可能」呢?因為我們有著非常長時間的惡習、壞習慣,有著這種想著「認為一切是真實的壞習慣」。因為我們很難遠離一切真實執著的壞習慣,但是當我們透過瞭解,慢慢的體驗,於是最後我們就能真的證悟到「空性」。
現在回到經文上,當時佛陀在靈鷲山上禪定,事實上佛陀已經教授過「空性」很多次了,也有很多的學生弟子,有菩薩、天人、龍王及許多人類的弟子。有一天,佛陀在入禪定時,有很多的菩薩,當時就有觀音菩薩、舍利弗都在那邊,當時佛陀就給予觀音菩薩、舍利弗加持,於是舍利弗就問了觀音菩薩有關於「空性」的問題,觀音菩薩就給予舍利弗回答。
在這裡我要開始唸第一句心經「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當時觀音菩薩也在修持甚深的行為,什麼是「甚深之行」呢?也就是在修持「空性」或者是說「智慧般若波羅密」。
事實上,觀音菩薩已經是佛了,雖然是佛,但觀音菩薩示現為菩薩相。這是很簡略的形容當時觀音菩薩在做什麼。就在觀音菩薩修持「般若波羅密」的時候,那時,舍利弗就問了觀音菩薩問題,這問題是:如何修持「智慧波羅密」?觀音菩薩就回答了舍利弗,這也就是「心經」一開始的主要部份。
什麼是心經一開始的主要部份呢?就是講到,佛陀當時在那裡,以及觀音菩薩、舍利弗當時他們在做什麼,這些是屬於心經整個的前段部份,表示出了時間、地點、眷屬、還有佛。
心經的主要部份分為三段,第一段我們稱為「自性的智慧波羅密」,也可以稱為「基礎的智慧波羅密」;第二段是「智慧的波羅密之道」;第三是「智慧波羅密之果」。所以我們稱為有三種智慧波羅密它屬於「根、道、果」。
首先講的是根,也就是基礎。根的智慧波羅密是從「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仁波切以藏文念誦以上心經經文)
什麼是「根的智慧波羅密」呢?所謂根的智慧波羅密表示:一切現象的自性它是完全清淨,是從無始的輪迴以來就完全清淨並超越能所自他的對待。
在此講到「照見五蘊皆空」它的基礎是什麼?也就是輪迴跟涅槃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空性的,無論是你瞭悟空性或是你不瞭悟空性都是一樣的,我有清淨的自性,你也有這清淨的自性,這個杯子也有它清淨的自性,所以清淨的自性你我是沒有不同的。當然我們和佛的清淨自性也是沒有不同,一隻豬以及阿彌陀佛的清淨自性也是沒有不同的。
那你會想:是豬比較好還是狗比較好。不要想說:喔!豬的自性是壞的而阿彌陀佛的自性是好的。很多人想:喔!豬,沒用的。牠只是好吃而已,除此之外,豬,什麼都不是。很多人這麼認為,對不對?「對」,所以你們有說過這種話嗎?「沒有」。「沒有」那很好呀!事實上豬牠也有清淨自性,豬也有「波羅密多」,所謂的「智慧波羅密多」,那也是豬的自性;而「般若波羅密多」也是阿彌陀佛的自性。
現在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阿彌陀佛的般若波羅密多自性與豬的般若波羅密多自性,有不同嗎?回答:「沒有」。確定嗎?每個人都同意嗎?是的!沒有不同。仁波切說:但是,有一點不同,因為阿彌陀佛比豬更精進,因為豬很懶惰,因為豬的懶惰所以豬仍然投生在輪迴中,而且不只是豬...還有...豬和我們...我們都很懶惰。
所以在這裡的關鍵是「我們沒有認識出自己的自性本質,我們不去尋找我們自己的自性本質,於是我們有無明」。即便我們學習了空性,學了心經,我們都學過了,當然有些人沒有,很多人都能在心中背誦了,但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忘記了,當遇到困難時「般若波羅密」就結束了!或者你生命中發生美好的事情時,你也會忘記了!所以我們仍然在輪迴,即便我們有著好的自性。
所以佛陀說:即便我教空性或不教空性這都沒有差別,因為眾生性,本是清淨,是空性的。所以我們稱這部份為「根波羅密」。也可以說是一切眾生的基礎根基,以及一切佛的基礎根基。什麼是根的智慧波羅密,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也就是五種蘊質「色、受、想、行、識」。
現象有非常的多,但如果我們將它分類的話可以分為這五大類。所謂的「色」可以取決於或有關於這些由粒子所組成的現象、色相。所以相對於我們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之外就有這外在的五境,也就有「色、受、想、行、識」外在的五境。另外的四蘊是屬於我們心的部份,它跟我們的感受與念頭是有關連的,我們之後會教到。總之這五蘊我們在藏文中稱它為「自性空」,你可以說它是「真實的自性空」。
譬如說「明珠仁波切」,我其實有很多名字,你可以叫我「敦珠、明就、明珠、丹增」或者我們用「明就」好了。我有這五蘊,是不是呢?當這五蘊集合起來時,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我」-「明就」。你也是同樣的,你有這五蘊,當它集合起來時,你就給它很多名稱。
可以說一個你們的名字嗎,你叫什麼名字呢?「蘇-麗-華」,所以我們的心它認為「蘇-麗-華」這個人是「恆常、唯一、獨立的」,但這完全是空性的相反,因為它變成是自性的,一個本來就真實存有的,我們是這麼去想的,對於我們自己,或是這張桌子。你們能認識到這點嗎?你們有這三種執著嗎?
也許我該給各位一個簡略的介紹。首先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蘇-麗-華」妳昨天有吃午餐嗎?有,這就是『執著常』。各位明白嗎?為什麼?大眾答「昨天已經過去了」。仁波切問:「蘇-麗-華,妳怎麼想呢?」答:「不吃的話,沒辦法精進、也沒辦法學佛法」。
仁波切解釋:我剛剛問你們,你們昨天有吃午餐嗎?你們答:「我吃了」這樣的回答就是『執著常』。當我再問「為什麼」之後,有一些人才說「昨天已經過去了」。那表示昨天的「蘇-麗-華」已經過去了,我不知道「蘇-麗-華」同不同意。蘇回答,「同意」。
在世俗諦來說:你可以說已經過去了,因為是無常的。各位明白「無常」嗎?就是在改變,也就是分秒的在改變。所以我們會變老,所以房子會變老,整個宇宙會變老,昨天的明就仁波切不在這裡,這是一個相續的,就好像電扇它轉得很快時,電扇的中心點好像是停在那裡一樣,但事實上,它沒有停在那裡,它是一直在動的。因為它向同一個方向移動,同樣的顏色,所以你感覺電扇的中心好像是停滯的,但事實上是在改變著。
所以你想昨天的我在這裡,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一樣的,這麼想其實是不對的。你會想,我三歲的時候去上學,在台灣三歲就去上學嗎?五歲去上學嗎?七歲。所以你會說「當我七歲的時候,我去上學」但你現在已經不是七歲的樣子了,要不然你應該這麼矮。那些都已經不在了,所以是無常的,也或許有些父母還在有些父母已經不在了。
第二種執著是『執著它是唯一』的。
還有人要提供他的名字嗎?也許「蘇-麗-華」會覺得很吵,我一直在叫她的名字。「May」很容易,有多少個「May」在這個房間裡聽課呢?回答:「我,一個May」。仁波切問:妳個人在這裡聽課嗎?所以有多少個自己在這個房間裡聽課呢?沒有人回答。仁波切說:我在問各位,你們可以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用害怕。你們不知道嗎?有多少個你自己。回答:「一個」。這就是執著為『一』。
學員問:為什麼?仁波切說:因為有二個原因,一個跟世俗諦有關一個跟勝義諦有關。我先不教它跟勝義諦的關連,你們先等一會,我先說它跟世俗諦的關連。我們有五蘊,不是一個,你有頭,我們有很多的部份,有骨頭,有肉,有心,還有我們的心靈...有很多,當這些聚合起來就成了「May」你能找到「有一個May」嗎?「不能」,沒有一個所謂「May」的存在,因為「May」是由各個不同的組合起來才成為一個「May」的,所以這就是我們對於一個叫做單一的執著。
第三個我們就要講到我們『執著於一個獨立個體』。我還會要再問各位問題,所以這一次你們可能會害怕回答了,但不要害怕,你們可以想什麼就回答什麼,這個問題非常容易。也許我們再要一個名字,「璇」。仁波切的這個問題是:「璇」在那裡?「在這兒啊!」,「璇」回答同時用手比著自己。仁波切說:妳這樣比著,是表示肚子是妳、腳也是妳嗎?那就有三個囉!肚子是一個、右腳一個、左腳也一個?「璇」回答「是啊!很多個」。仁波切說:那還有頭、手、腳、肚子,就有六個「璇」囉!所以妳很幸運。
仁波切接著說:我們稱「明就仁波切」。「明就仁波切」在那裡呢?仁波切舉起右手問:我的右手是我還是不是呢?這是「明就仁波切」嗎?有人說「是」,有人回答「一部份」。仁波切說:好,那你們等等...(仁波切將手和身體整個人包在僧服中)再問大家:你們現在看到「明就仁波切」了嗎?有沒有?學員回答:沒有。那這個手就不是「明就仁波切」囉?平常我們怎麼想呢?這個手不是我,但這是我的手;這是我的腳,但不是我;這是我的肚子,但不是我;這是我的頭,但不是我,最後「你在那裡呢?」。有人回答「不存在」。仁波切問:那,這個是什麼?學員答:這就是我的問題。(學員笑!)仁波切:之後我會告訴你。
我們心裡自然會怎麼想呢?所謂的「我」,它並不真正依靠一個身體,它是有一個獨立依靠的一個我的存在,它是一個獨立的。但是事實上要怎麼樣成為一個「璇」呢?是很多的部份,這五蘊各個部份組合起來才能成為「璇」。所以在這五蘊之上自然的說,一切的「常、單一、獨立」整個的情況來看,它其實都是空性的,不是真實存在和實有的。在藏文中這一句是說「五蘊的這一切都是自性空的」。
在這裡我告訴各位就是說:它們是無常、不是單一、都是緣起的,為什麼?那是取決於我們的認知。一切都是常的、單一的、是獨立存在的,這些都是屬於世俗諦的說法,也就是「恆常、單一、獨立」是屬於世俗諦的說法。但在勝義諦來說是連無常都沒有的,沒有常,沒有無常,沒有單一也沒有多數,沒有獨立也沒有緣起的,這是勝義諦的說法。這就是根的智慧波羅密它基本的解釋。
接著是更詳細的說明,「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所以這是有四種情況。
我們之前說有五蘊,第一個是「色蘊」,在此觀音菩薩就運用色蘊來解釋空性,所以最主要解釋空性的句子就是這四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在這裡藏文跟中文的句子是有一點顛倒,在中文講的先是「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才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它的意義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說這四個呢?因為空性是完全超越我們的概念的,很多人想「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但是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就是表示一切,一切就是空性。所以空性它主要的意義是超越概念的。如果你能超越概念,那麼你內在的特質,智慧與慈悲還有能力就能夠展現。因為概念就是我們的覆障,概念就是那個壞習慣,因為我們一直跟著同樣的方向和規則,我們稱為輪迴,也就是循環。
什麼是「概念」呢?有四種:「是、不是、既是又不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各位明白嗎?這就是我們所有的概念。任何事情,都規納到這四個箱子、框框裡,我稱它叫做「四個箱子」。一個是「是的箱子」、「不是的箱子」,這二個很容易理解,因為這是比較共通的。那還有比較微細的,也有二個,「不可能,但是又不可能的去想」也就是「即是又不是」,「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可能可以去想的」。第四個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這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去想的」。
我做個舉例,什麼是「是」、什麼是「不是」。杯子在這兒。現在我們說「是,杯子在這裡」,各位明白嗎?這很容易。現在杯子不在這裡了,是指「不是」。這是什麼呢?杯子在這兒,對不對,「是的,杯子在這兒」「不是,杯子不在這兒」,這就表示「是」跟「不是」很容易瞭解。
那還有另外二個,杯子在這兒杯子也不在這兒,這是不可能的,杯子即在又不在,這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呢?你可能說:明就仁波切在法座上又同時不在法座上,同時在又同時不在嗎?在同一個時候。不可能的,是嗎?能說有花跟沒花在同一個時間、既是花又不是花?是可能還是不可能?不可能!但是,是可能去想的。還有第四個「不是是又不是不是」也就是它不是花又不是不是花。這不是花、這是花,這二個是相反的對不對?任何我們想的、我們說的,都屬於這四種概念。
為了破除我們這四種概念在這裡講到「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在藏文中第一句講到「色即是空」,那就表示在破除「是」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杯子是空性的,沒有杯子存在,直接的意思就是沒有杯子,所以說「色即是空」,我們在這裡就破除了第一個概念。
但你可能還會有第二種概念,什麼是第二種概念呢?如果我們說這個不是杯子,沒有杯子的話,那麼我們就好像是落入到斷見,認為什麼都沒有的斷見,所以因此要說「它並不是不存在」,所以說空性就是杯子,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的意義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空性代表著一切,一切都是可能的。所以說:空性即是色。所以我們就破除了第二個概念。
第三跟第四種雖然我們不容易去想,但是它並不是不可能去做分析跟判別的,所以它還是可能是一種概念,所以第三個稱它既是又不是,為了要破除這第三種概念在心經裡說它「色不異空」,它的意思是存在和不存在是相反的,它不能夠同時存在,但是所謂的空性它代表著色相和空性的結合,所以你就能夠超越這第三種概念了。所以各位明白嗎?
現在講到最後一個可能性,也就是我們可能有錯誤方向的這種分析,就是「不是是又不是不是」,這裡就是「空不異色」,這裡有很多的不是,它不是存在又不是存在,所以這裡講到空性和色相也不是不同的,所以你能學會這四種的話,就表示你的心完全超越了概念。我想各位現在已經超越了概念了,對不對?(學員笑!)
仁波切說:覺得好像頭痛的感覺。因為你認識到了這種念頭概念,當你認識概念的時候,這個概念就開始要消失了!所以有時有些人還會感覺到害怕,但這並不是不好的,這是好的徵兆。所以說超越概念是很重要的。
這裡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這裡是感受,所謂「受」我們說「感受」,它是怎麼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跟外在的對境透過中間的根門這三者「根、境、識」結合起來時就會產生「快樂、不快樂、或者是無記」,無記也就是:不是快樂也不是不快樂的感受。還有「想」,想就表示你在分別你的感受,就是「我喜歡這種感受、我不喜歡這種感受、這是屬於什麼、那又是什麼」。「行」蘊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所以可能有四十九種,有很多不同的分類,包括像是瞋心、貪欲...等的負面情緒,或是虔誠、精進、智慧...這些都屬於,所以包含很多,這些都好像分別,你說是或不是的分別。
最後是「識」蘊,有十六種識蘊。(註)---
迴向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降服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
願渡眾生解脫輪迴海
註:在此向法友們說抱歉!因末學所取得的錄音資料在仁波切講授心經第一日至最後這一句「...識 亦復如是」時未能錄音完全,故本篇文稿有此一小段的遺漏,如果那位師兄有當日最後這一段的開示錄音,請於留言版留言或是能提供最後這一小段的文字稿以補齊本文, 感恩!願增善!
「心經」第二天課程,大眾唸誦:皈依發心文、四無量心文、獻曼達、請轉法輪,仁波切唸誦吉祥文。
仁波切開示:
「晚安!」我們繼續來講心經。主要的心經教授分有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講的是根的智慧波羅密、第二個部份是道的智慧波羅密、第三個是果的智慧波羅密,最後是講到咒語,有這四個部份。
「根的智慧波羅密」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根的智慧波羅密,各位都知道什麼是根的智慧波羅密嗎?學員回答:一切現象的自性是完全清淨的。「很好!通過了」無論佛陀是否有教導空性,然而一切現象的本質本身就是空性的。空性是完全清淨,遠離痛苦、障礙、以及一切自他分別的。阿彌陀佛的本質與一隻豬的本質是一樣的,這即是我們所稱「根的智慧波羅密」。
仁波切問:「根的智慧波羅密」在那裡?各位覺得呢?學員答:在心裡。
仁波切問:在你的心裡嗎?有多大?是你的心比「智慧波羅密」還大,還是「智慧波羅密」比你的心還大?學員答:一樣大。
仁波切問:如果一樣大的話,心怎麼裝得進去?「智慧波羅密」一定要比你的心還小,因為你說「智慧波羅密在你的心裡」。學員答:這是超越形象、超越概念的。
仁波切問:你說這是無法描述、無法形容的。那「什麼是這個」?那這個教法在講的是什麼,不是「智慧波羅密」嗎?如果「智慧波羅密」是超越言語的話,那這是什麼?有這麼多的字在這裡?學員答:是方便。
仁波切說:智慧波羅密「在這裡」,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現象都不會超過這「智慧波羅密」,你無法超越「智慧波羅密」,所以說智慧波羅密「在這裡」。但是我們沒有認識出,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出「智慧波羅密」所以我們在輪迴裡。於是現在我們需要第二個道路,也就是「道」。
根的智慧波羅密與佛同在,也和我們同在,它是遍一切處的,然而我們沒有什麼呢?也就是沒有智慧波羅密之道,所以我們必需要增長道的智慧波羅密,這是最重要的,所以第二部份就要講到「道的智慧波羅密」,就是「如何的修持智慧波羅密」。
「智慧波羅密」就是要瞭解到一切現象的自性是空性的,所以你才能超越概念。「智慧波羅密」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超越概念。昨天我說過我們有四種概念,各位還記得這四種嗎?「是、不是、既是又不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概念。修持空性就能超越這四種概念,不然我們無法超越這些概念。
有人會想說怎麼樣來制止這種概念,就是要反著來,譬如說,對的要說成是錯的、錯的要說是對的、或者高的要想成是矮的、矮的要認為是高的,這樣就能破除這種概念。這就有一個故事,是個真實的故事:二十五年前,有一位西方人來到了智慧林,那 時我的 老師大司徒仁波切也在智慧林,這位西方人在大司徒仁波切座下學習。那位西方人就告訴大司徒仁波切說:他知道怎麼樣可以破除概念了。他說:第一個重要的是,我必需要抑制「我」。所以當你跟他談話的時候他從來不使用「我」這個字,譬如說「我要喝水」,他只會說「喝水」。大司徒仁波切告訴他,這不是一個好的做法。如何破除概念是必需要瞭解到一切現象的本質,然而你只是在那講著「無我」「無我」你反而是去建立了另外一個概念。但他沒有聽。所以如果是說「我要去達蘭沙拉」、「我很好」,他只會說「去達蘭沙拉」、「很好」,或是「你和我去城裡買東西」但他也只會說「你和去城裡買東西」,「我」那個字就跳過去不說。
為了要破除概念我們要瞭解空性,昨天我跟各位說要解釋「空性」,解釋什麼是「空性」是不是?這非常容易,我們需要學習二個字的意義「空」還有「性」,就是這樣,非常容易。如果你知道這二個字的意義你就知道「空性」了。
什麼是「空」的意思呢?一切的現象不是真實的存在。
什麼是「性」的意義呢?一切都有可能。這二個合在一起成為了「空性」,所以各位都明白了吧!講完了!
當然還沒有完全講完。首先我要講『空』的意義,什麼是空的意義呢?有很多現象。昨天我們談到了五蘊,「色」,還有其它的四蘊是屬於心的。第一個色蘊是屬於粒子,這二個部份都是空的。
一開始我可能需要解釋一下,為何「色」是屬於空的。「明就仁波切在這裡」,明就仁波切的身體,但這不是明就仁波切對不對!明就仁波切的手,但不是明就仁波切對不對!說這是明就仁波切的手,於是明就仁波切的手在那裡?(仁波切指著手的不同位置,手掌、手臂、手肘問)這是明就仁波切的手嗎?手掌是明就仁波切的手,還是手臂是明就仁波切的手,這裡有三個明就仁波切的手了!所以這部份不是明就仁波切的手,它是手臂但不是手,但也不能說這是手臂,只能說是手臂的一部份。
於是,明就仁波切的手臂在那裡呢?只是概念。你把這些不同的部份組合起來就給它一個名稱叫做「明就仁波切的手」。所以手臂只是一個概念,而你所擁有的只是各個部份。於是我們講到「明就仁波切的手」,「手」在那呢?這是明就仁波切的手嗎?我在問你們「這是明就仁波切的手嗎?」這裡(仁波切指著手的大姆指)。「不是」這是大姆指(學員回答)。大姆指不是明就仁波切的手,是手的一部份,如果每一部份都是我的手的話,那我就有六個手了對不對!手只是一種概念,你在這裡有的是什麼呢?手指頭以及各個部份對不對。
那現在講手指頭在那裡?手指裡面有骨頭還有血肉它還有上下前後左右各個部份,每一個部份都不是大姆指,只是大姆指的一部份,所以沒有一個獨立的大姆指,它是全部組合起來才成為一個大姆指。再來,大姆指的上端在那裡?同樣的問題,你可以越問越細最後到了原子,那原子在那裡呢?但是原子又是由各種次原子所組成的,每一個次原子都不是那個大的那顆原子,所以一粒大的原子並不是真的存在在那裡的,那你有的是什麼呢?可以是它每一個部份的次原子對不對!同樣的,次原子又在那裡呢?次原子它又是從次次原子所組成的,你可以一直分析到粒子,在藏文中稱之為「微塵」。
所以你再分析到微塵裡去就會到了「無方分微塵」,它已經沒有各個部份存在了,有一點像是一種能量。所以如果它仍然有方向的話只能說是我們給它一個名稱或是像是一個名詞名字而已,但它實際本身來說只是一個各別不同小小的部份而已。然後你再往下分析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了,成為「零」。
所以各位就要知道「森林」,各位知道森林吧!為了要成為森林,你需要很多很多棵樹,如果沒有很多的一棵樹你就沒有辦法成為森林。另外一個例子,你可以說有三個人,為了要成為有三個人,首先你需要有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人的話就不會有三個人,對不對。所以當我問說「明就仁波切在這裡」的時候,這只是一個概念,它只是「頭、手、腳、肚子、腿、腦跟心...」所組合起來才成為一個「明就仁波切」於是這每一個部份都是真實的,但那所謂「一個」明就仁波切卻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現在我們有一個大問題了!
雖然說整個「明就仁波切」只是一個概念,而我們認為他的手是真的。但你一再研究他的手的時候發現,它也只是一個概念,由各個粒子組成的。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所以我運用科學家怎麼說來給各位例子。科學家說:當他們研究一粒原子的時候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的,只有百分之一是真實的,然而當他們看到那百分之一的真實時,裡面又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的。仍然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空,而那百分之一裡又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空,有點好像是無限量的,然後到頭來,沒有了。
再舉個例子,在量子力學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學科叫做量子引力,這個量子引力的研究中說:當他們去研究一粒原子的時候,到頭來他們只會發現「能量、時間跟空間」,但當他們再進入其中去研究時又發現,什麼都失去意義,變得「沒有時間、沒有能量、也沒有空間」所以沒有了桌子,這是當然的了!但是他們卻害怕於他們所發現的,於是他們想到「那我是誰啊!」,我也會像這個一樣嗎?全部都沒有,「空空!」,我不喜歡。他們用他們的方法發現了!但他們並不喜歡。並不是全部,是某一些人不喜歡。於是,我們說沒有森林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每一棵樹」。
這是什麼?「毛巾」。(仁波切拿起毛巾問)那我會檢查一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這是有感覺的「這是涼涼的毛巾」。「變黑了!」(仁波切擦擦臉後說)那這黑黑的毛巾是從那裡來的呀!奇怪!這是真的,因為我可以摸到、我可以感覺到,這是什麼呢?學員回答:毛巾。仁波切說:這就是空性的「性」所代表的意義。
『空性』的意義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空性的意義代表著一切。或者你說空性的意義是全部,全部跟空性可以說是一樣的意義。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真實的存在,所以一切都變得有可能了。因為一切的因緣條件都有可能了,於是業力也有可能了,無常,輪迴,涅槃一切都變得有可能了。
舉個例來說:在你的夢裡一切都是可能的是不是呢?在你的夢裡,你有可能是台灣的總統,即便你不是;在夢裡,你可以男變女、女變男,即便你不是;在夢裡,你可以夢到自己是無家可歸或是百萬富翁,即便你都不是。為什麼有這麼多可能性呢?學員答:因為非真實存在。仁波切說:嗯,因為夢不是真的,所以一切都是可能的。如果夢是真的,就沒有任何可能了。於是你就不能有夢了,如果夢是真的。因為夢不是真的,所以一切是有可能的。就因為是「空」所以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有可能但它同時又是空的。這二者是一體的。所以在心經中說「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就好像水跟濕是一體的,這就是空性的意義,所以各位現在明白了。
「道的智慧波羅密」
現在我們要講到的是「道的智慧波羅密」,就是我們要如何的去練習修持「智慧波羅密」。
在經典中說有六種差別事物,像是阿毘達摩對法論的意義、或是中觀、或是律典...等,應該說所有的經典都有這六種。一切的現象如果我們要去分類的話,我們都可以分為這六大類,那六部份呢?第一個「蘊」、第二個「觸」、第三個「界」、第四「十二因緣」、第五「四諦」、第六「處與非處」。「蘊」有五個、「觸」有十二個、「界」有十八個,很多對不對!(仁波切笑!)
首先我們要講到「蘊」它的意義。前面的三個是「蘊、觸、界」,不同的眾生他就有一切不同他有興趣的區域,事實上「蘊、觸、界」常常是一起運行的,也可以說整個「阿毘達摩對法論」它都在講這三個事情。什麼是它們不同的性象呢?有三個。有一些特別著重內心的現象,比如說「感受、念頭、意識」他們更著重於心靈;第二種人他們著重於外在有對境的現象,有不同的對境;還有第三種人對二個都有興趣,外在的對象以及內在的意識。對於這三種不同人的特質就有「蘊、觸、界」的三種分類。
「蘊」我昨天已經講過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那什麼是「色」,就是任何有關於原子的這些物質,那就是「色」,各位都知道了。第二個「受」就是「感受」,它的意義是「你可以感覺」,所有你能夠感覺得到的自性,就好像是「樂、不樂、還有一種無記」,無記就是不屬於樂也不屬於不樂的一種感受。那這三種感受怎麼來的呢?從你的對境還有你內在的意識以及你中間的根門,當這三種結合時,你就說「喔!我喜歡、我不喜歡、我不知道」就這三種,這就是你的感受。
第三個是「想蘊」,想蘊是你認識的某一種現象的本質或特質,比如說「好的、不好的、無記的」這有點像是念頭,是屬於念頭的這一塊,這二個是屬於感受跟念頭。「受蘊」是完全屬於感受,第三個「想蘊」是更屬於念頭。
第四個「行蘊」,行蘊好像是說你的意識到各種現象中去檢查分別它們是什麼,在這裡我們說有「五十一種心室」或是「五十一種心所」,其實「受」跟「想」也是屬於「行蘊」的,為什麼我們要將「受」跟「想」從「行蘊」裡分出來呢?因為在這裡有二個問題:一個是屬於一般人的問題,不是屬於宗教信仰的問題,因為對一般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一般人對於「感受」是很重要的,想蘊一般來說是屬於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如說,我會說「我的見解是這樣,你的見解跟我的見解是不一樣的,應該是這樣子的說法,這是錯誤的說法...等」他們的想法特別的多,比如會認為現象應該是...或認為...他們還會因此而寫下很多的書,甚至互相的批評你的是錯的...他的又那個他的看法是錯的...,所以雖然說受蘊、想蘊都是屬於行蘊五十一心所當中,但是當我們只分類成五蘊的時候又把受蘊跟想蘊特別列出來了,尤其現在很多人都是跟著感覺走的,現在西方很多人都已經很厭煩想太多了。
我有一個很有趣的經驗,我不知該不該跟你們說,有一點像是秘密一樣。亞洲人一般都比較著重在於「色蘊」,他們更執著於一般的象狀;在美國那邊的人他們著重的是「感覺」,對他們來說感覺是最重要的,當他們問問題時他們說「我覺得...我感受....」總是這麼講;而在亞洲的人是說「這看起來像這樣...那看起來像那樣...」好像更著重在色相上,「我的房子像怎麼樣...我的家庭又像是怎麼怎麼樣...」;歐洲人他們更多的是屬於「想蘊」,他們問的問題是說「我這麼想...我怎麼認為...我認為應該這樣...」,所以當他們提問的時候總是由「我認為...我這麼想...」這部份開始。在美國的人是說「哦!我怎麼覺得...」,亞洲人則是說「這看起來是這樣...」。如果這些經驗說法也是你的問題的話!那我很抱歉。(學員笑)
最後「識蘊」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受、想、行」這三個是更著重於在我們「心意識」上的,六識它沒有很多的批判分別,只是認識知道外境,僅只是這樣。
我們舉個例子,六識就像是不能聽不能說的啞吧,但是他有非常好的眼睛,他看每一樣東西是很清楚的但沒辦法說;而心的意識瘋猴子的心呢?他有五十一種不同的心所,就像是一個瞎子但卻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他沒有眼睛看不到但講的很多「你很好...你不好...」。再舉個例子「這朵花」,你的眼睛看到這朵花,就這樣,你的眼識沒辦法說「這是好、還是壞」,但你心的意識會說「哦!這朵花那來的呢?這很好!我喜歡!多少錢呢?」。
再舉個例子,我在這邊講課你的耳朵會聽到教學,但是如果你的意識沒有專注在我教學上所說的話,你只不過是來這兒,然後心裡想著明天樂透彩卷的開獎:「哦!我剛剛在路上買了一張樂透彩、我可能明天要看一下我會不會中獎」,或心裡想著「哦!我買了一張刮刮樂,也許會中獎,我就能得到一點錢」,或「在這無聊的課程結束後,我就要去喝一杯珍珠奶茶」。所以即便你在這裡坐了二小時完成了這堂課,有人問你說「他說了什麼呀!」,你會說「呀?什麼,聽不懂!」。那就表示你的耳識仍然可以聽到,但是卻沒有意識的去做分別了,所以我們的六識它好像並沒有在做分別,這就是「五蘊」。
所以你必需對一切的現象去練習空性,而這一切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稱這六種現象為六種差別事物,在這六種差別事物中第一個就是五蘊,「蘊」的意思就是很多種東西把它聚合起來的意思,所以這裡說即便是五蘊也是空性的。在心經中說「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各位明白嗎?
平時我們會一再地一再地念這個心經很多遍,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念心經時,你要試著想心經裡面的意思,那就會更有好處利益了。
接著講第二部份也就是「觸」,「觸」有十二個,我們稱十二觸,「觸」對於那些著重在於色相的人,就好像我們一樣,總歸有十二種「眼耳鼻舌聲意」六根以及它的對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比如說你的眼睛看到的是什麼呢?是「色」,你無法看到聲音,你無法看到味道,或嚐的味道,也無法感觸,對不對?眼睛能看到什麼呢?沒有很多只有二種,「形狀和顏色」,除了形狀和顏色之外,你就沒有概念了。
但是佛的眼是可以看到聲音香味和味道的,佛的眼是遍知的,但我現在講的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聽到的是聲音,耳朵是無法聽到色相或味道的,鼻子能聞到味道,但你不能看到色相,無法聽到聲音,或聽到味道,還有其它的觸覺觸受你都無法感到,你的舌只能嚐到味道無法看到色相,還有你的觸感,有你的身體就會有感觸、觸感。最後是心,它知道一切的現象,也就是任何你心的外在對境,我們稱這六個為十二觸。
為什麼要稱為十二觸呢?也就是說:你的意識好像是昇起跟開啟的那個大的入門一樣,所以我們稱它為十二觸。我們在這裡講到連這十二觸也是空性的。他是說「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就表示是空性的,再講到「無色聲香味觸法」,所謂的「無」也是表示它是空性的。那就表示你的眼睛沒有辦法看到色相。你無法看到我的臉,你可以看到我的臉嗎?你從那個地方來看我的臉呢?你看的是我眼睛鼻子還是那裡呢?你沒有辦法全部都看到,因此是一種很概略的去看,你無法清楚的全部看到,因為其它會變得模糊,你總是需要專注在一點上。
所以我們平常大部份是看到眼睛鼻子中間的這個週圍,這是我們一般的習慣,我們都是眼睛跟眼睛對著看的。但如果你看的是別人的下巴,別人會覺得很奇怪,所以當你看著我時,是看著我的眼睛或鼻子。眼睛不是我整個臉,所以你其實沒有在看我的臉,但你想:你在看我的鼻子。可是事實上,你也沒辦法看到我整個鼻子,也許是鼻尖,也許是鼻樑或是左邊右邊,但每個部份都不是整個鼻子對不對?
但你想:我其實是看右邊的這個部份。但右邊這邊也有很多的部份,如果你只看到外在的皮你就沒辦法看到裡面,就像你看到前面你就沒辦法看到左邊右邊,於是前面這個部份也不是整個鼻子,所以你沒有辦法看到鼻子,其實你什麼都看不到。這在中觀裡就有很多這種觀察思惟的修持,所以這種觀察方法就像眼睛看到對境的這個行為上,透過這整個行為去分析,也就是你眼睛跟這整個外境看的行為上去分析。
在這裡有個笑話,有人說這部經典它在造一些很多餘的問題,既然說「沒有眼耳鼻舌身」那你為什麼不直接說「就沒有人」就好了。現在我得講快點,因為時間不夠了。
接著再講到「十八界」,這是針對那些喜歡色相和心靈的人對他們來說的,外在六個、內在六個、中間也有六個。外在六個是「色聲香味觸法」,內在的六個也就是「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跟意識」,中間也就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跟意根」意根不是指心,這裡是指意根。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這裡的「無眼界」是說「眼、耳、鼻、舌、身、意界」這六根,還有六識,以及外在的六塵這些都是空性的。
再講到十二因緣,什麼是十二因緣呢?「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就是這十二種因緣,這也表示這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這裡講到「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在十二因緣的一開始是無明,最後是老死。這裡講到沒有無明,也許有人會認為無無明是真的,於是你又落入到了斷見,所以又再講,也「沒有沒有無明」,以及一直到沒有老死以及沒有沒有老死。所以這十二因緣是指六個差別事物當中的第四個。
第五個講到「四聖諦」,也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這四諦。它的比喻是什麼呢?就像是疾病、疾病的因、健康、以及藥。苦諦就好像是疾病,集諦就好像是疾病的因,滅諦就好像是健康的身體,道諦就好像是食用藥物而達到健康。「無苦集滅道」這裡說的是,即便是四諦,它也是不存在的,因為這裡說沒有苦集滅道,也就是說無苦集滅道。
最後第六個差別事物,也就是「觸與非觸」。是講到「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這句「以無所得故」在藏文裡的心經是沒有的。所謂『觸』,有智與有獲得智,所以我們會認為我們要獲得智慧,因為這即是道路,我們要獲得知識這才能淨除障礙...等等。但如果我們還執著有一個智慧的話,那表示你還沒有完全瞭解空性,因此在這裡說「也沒有智慧」。
這裡說「得」,也就是你要得到些什麼或要達到些什麼。一般人會想:輪迴是不好的,雖然它是空性的,但我要遠離,應該要去達到一個涅槃或獲得一個涅槃,一般人會這麼想。這裡講,即便要去得,要去獲得達到,這也是空性的。但有些人會想:得也是空性的話,那我是什麼時候都要失敗的嗎?我沒有辦法達到任何事情,沒有智慧了,沒有什麼可以去達到的,沒有我,那我該怎麼辦?因此就又講到因此「沒有沒有得」。
這裡有個故事:很久以前我曾給一個團體講說「空性」,於是幾天之後就有一個人來了,他就變得很害怕的樣子,他緩緩慢慢的走來...於是他說「幾天前,你講到空性我就很高興,於是我也就禪修著空性,但現在我有著很大的恐懼昇起了,因為一切都是空性的話,那這整個地球都是空性的,那這整個地板都是空性的,所以我覺得就會掉下去,因為沒有地了,所以我得小心的走。」於是我問他:那是誰會掉下去呢?於是他才想到「哦!我也是空性的呀!」我說「是啊!」於是他就放鬆了些,之後就回去了。
幾天之後他又來找我,同樣是很害怕的樣子。他說:你告訴我「沒有人會掉下去,因為我也是空性的」,我就很高興的這麼去修了。但現在我又有另外一個害怕了,我想:那我是誰!我覺得自己就好像要丟失了一樣。我覺得我快要死了。我一直想著:無我、無我...自已就好像快要不見了,要跑到黑洞裡一樣,非常的害怕。於是我又問他:是誰能夠不見呢?因為那也沒有所謂的不見。因為沒有不見,本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失去或不見。如果一開始你就沒有錢的話,那你怎麼會說:我丟了錢,沒有錢了呢?你不可能失去錢。因為一開始你就沒有錢,所以一開始不存在的話,也就沒有不是不存在了。存在和不存在它是互相的取決冠戴的。
「空性」好像是一種概念,但是空性的背後,它其實是超越概念,因為它帶著一種智慧以及清明。但那個「明」它卻是超越概念的,我有,你們也有,這就是佛性。你開始要看到你的佛性了,至此我們也就講完了「道的智慧波羅密」。道的智慧波羅密表示我們要一再地去練習修持空性,對於外在的一切現象一再的去練習修持空性。
「果的智慧波羅密」
接下來是「果的智慧波羅密」也就是結果。在這裡有二種果:一是短暫的果以及究竟的果。先講短暫的果,現在我要念一下經文了「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這裡講「心無罣礙」表示:所謂心的罣礙並不是真實的,它並不是講說只有「罣礙」,是講「心無罣礙」,所以表示這一切的障礙罣礙都是由你的心所產生。
所以說障礙與覆障它不是真的,什麼是這種障礙覆障呢?這些一切負面的東西,譬如業力、輪迴,它顯現有這種能所自他的分別,各種痛苦,還有負面的煩惱情緒,這些都是屬於障礙覆障。因為沒有這些煩惱覆障,所以說沒有恐怖煩惱害怕,你沒有恐懼會墮入到輪迴或是地獄,如果你能瞭解空性的話。為什麼呢?因為輪迴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對你而言,輪迴就變成是涅槃,地獄也是涅槃,對我們來說就沒有地獄的存在。即便所有的佛集合一切的力量要將你送到地獄,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你一旦瞭解明白了空性,對你來說就沒有地獄的存在。
這裡有個故事:在西藏有一個很偉大的禪修行者,他很老了,他的肚子有一個破的瘡,膿血從瘡中流出,他的弟子問「您怎麼樣呢!」他都說「我很好」,弟子們請求「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一些治療或是請其他的大師來為您修一些法呢」。這位大師說:沒有用的,因為我走的時候到了。弟子們一再的請求,於是老上師修行者就說:好吧!你們想怎麼樣做就怎麼做吧。
弟子們請了很好的醫師來診治但並沒有用,於是他們去請了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師來給這位老師灌頂。就在灌頂的期間這二位老師就有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於是生病的大師就對這位有名望的大師說:我有一個請求,我病了,就快死了,我需要你的幫助。這位有名望的大師回答:好呀!我會盡量幫忙。但同時他心裡想著「我以為他有很高的證悟,沒想到,他也怕死,竟然需要我的幫助。我想:他也害怕死亡,所以要求我的幫忙。」
這位老上師說:我唯一的希望是,當我死的時候,在我一死時就請幫我投生到地獄去,讓我投生到地獄,痛苦的地獄,請你幫我。於是這位上師覺得很驚訝!因為對這一位老上師來說已經沒有地獄的存在,即便是所有的佛集中所有的力量要將他送到地獄去,也是沒有辦法。即然佛都沒有辦法,所以這位上師更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實上,對那一位老上師來講,在他的感知中是沒有痛苦的。但是對於大家共同的感知,也就是其他人的共同感知裡,還是會看到他有「老、病、死」的現象,所以這裡說「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表示有錯誤的感知,譬如你以為有自他的分別,這是錯誤的感知,是顛倒的,這裡說「遠離」表示你是超越了顛倒。「究竟涅槃」表示完全出離了輪迴,你能夠達到成就十地,這就是現前短暫的結果。
最後講到究竟的結果,「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說:你透過修持空性或透過修持智慧波羅密而成佛。不只是你,一切過去的佛,他們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禪修般若波羅密。未來佛能成佛,為什麼呢?因為這智慧波羅密。現在佛,成佛,為什麼?因為智慧波羅密。所以我們說智慧波羅密是一切諸佛之母,「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整個心經的主要部份就結束了。
[心經咒語的意義]
接著就講到心經的咒語,這個咒語是來自佛的智慧「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故知是說明所有過去現在的佛都是證知般若波羅密的,而現在這個咒語也是從這智慧般若波羅密而產生,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因為這個咒語是來自佛的智慧,也就是智慧般若波羅密所以說它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為什麼說它是大明咒?這裡說明的是這個咒語它的事業。因為「大明」就好像是代表著完成一個心願的意思,也就是表示能淨除我們自他的障礙,增長自己以及一切眾生的智慧,還有得到富裕,降伏瘋猴子的心,沒有無明,沒有疾病...等等。因此這就代表這個咒語它的事業,還有力量,所以說它是大明咒,也就是沒有障礙。
講到它是「無上咒」也就是它的本質。這個咒不是一般的咒,這個咒它的本質就是佛的智慧,佛他語的智慧,但它顯現如同好像是一段咒語一段文字,因為它的本質不屬於在輪迴,所以我們說它是無上咒,這講到這咒語的本質。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這講到他的二種圓滿,也就是自圓滿和他圓滿。什麼是自圓滿呢?也就是成佛,遠離一切的困難跟障礙。說「無等等」是因為,我們現在還在輪迴裡,所以還有著概念,有著對錯,是不是,輪迴,涅槃...等等不同的,不平等的概念。但對於大成就者來說,他們能認識到,這些概念都是平等的。對大成就者們來說,就沒有涅槃跟輪迴,因為這二者已經是合一了。如果你能夠完全認知到輪迴跟涅槃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於是你就能夠成佛。於是我們透過唸誦這個咒語就成夠成佛,而不只是念誦咒語,應該說是這咒語的意義。
而再講到「能除一切苦」是指他圓滿,這裡表示能幫助一切眾生。因為能淨除一切眾生的惡業和障礙,而在這裡你會做利益一切眾生的各種示現,這裡的意義是說:持誦這個咒語未來我們就能達成這個咒語而利益眾生。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真實不虛也就是說,它並不是假的,它的本質不是屬於世俗諦,它是真實的,因此我們說它是真實不虛的。
在藏文中咒語的前面還有三個字「碟雅他」沒有。「即說咒曰」其實就等於已經翻譯過來了,「碟雅他」三個字就是「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第一個揭諦是說:去了
第二個揭諦也是:去了
波羅揭諦:超越去了,也可以說是最勝善逝
波羅僧揭諦:正清淨的去了
菩提:也就是佛陀的意思
薩婆訶:也就是為中心根基
這個咒語的意義是非常的大的,要解釋這個咒語有非常多的說法和不同的方式解釋這個咒語,但今天在這裡我們沒有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就選一個最短的來解釋。
這裡有二個「揭諦」一個講的是世俗諦一個是指勝義諦。
這裡講:超越去了或是最勝的逝去,也就表示是世俗諦與輪迴的融合,這裡表示你能直接看到空性它的意義,直接見到空性,也就表示達到了初地菩薩的道位。
「波羅僧揭諦」表示已經完全經過了十地,超越了十地。
「菩提」表示已經成佛。
因此你可以說咒語的五段完全是結合著五道的,第一個「揭諦」表示資糧道,第二個「揭諦」指加行道,「波羅揭諦」是屬於見道也可以說是初地了,「波羅僧揭諦」是屬於修道,到了「菩提」也就是指成佛最後一道無學道。
或者另外一個解釋:第一個「揭諦」是聲聞乘,第二個「揭諦」是緣覺乘,「波羅揭諦」是初地菩薩,「波羅僧揭諦」是十地菩薩,「菩提」是指成佛。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去了、去了、超越去了,第一個去了,也就是去什麼呢?就是去了自他的分別,去了超越這個輪迴,也就是說「去了去了完全超越這個輪迴」,「波羅僧揭諦」是正清淨的去了的意思,是說你也並不住於涅槃,不像阿羅漢一樣,你更是能夠超越涅槃,超越了阿羅漢的境界,所以說是最殊勝更清淨的去了,這就是指「波羅僧揭諦」。
最後「菩提」也就是指成佛。
在這裡是有很多意義的,但現在我們講完了,已經遲了25分鐘,很抱歉多講了!我們迴向功德。
迴向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降服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
願渡眾生解脫輪迴海
(完)
http://tw.myblog.yahoo.com/mingyur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