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地』有幾種
文/ Famscl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即所謂『三賢菩薩』是也,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十階位之菩薩。而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方能稱為菩薩摩訶薩,即所謂『地上菩薩』是也。
至於『菩薩地』有幾種?依《解深密經》開示:『菩薩地』有十一種,而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茲依該經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最初名極喜地】。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
名極喜地。然而於初地有二愚癡(1)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2)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二) 【第二名離垢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然而於
第二地有二愚癡(1)微細誤犯愚癡;(2)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三) 【第三名發光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
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然而於第三地有二愚癡(1)欲貪愚癡;(2)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四) 【第四名焰慧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
四名焰慧地。然而於第四地有二愚癡(1)等至愛愚癡;(2)法愛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五) 【第五名極難勝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然而於第五地有二愚癡(1)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2)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六) 【第六名現前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
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然而於第六地有二愚癡(1)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2)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七) 【第七名遠行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鄰
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然而於第七地有二愚癡(1)微細相現行愚癡;(2)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八) 【第八名不動地】。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
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然而於第八地有二愚癡(1)於無相作功用愚癡;(2)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九) 【第九名善慧地】。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
九名善慧地。然而於第九地有二愚癡(1)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2)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十) 【第十名法雲地】。麤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
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然而於第十地有二愚癡(1)大神通愚癡;(2)悟入微細祕密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十一) 【第十一說名佛地】。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然而於如來地有二愚癡(1)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2)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由此觀之,於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麤重為所對治。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麤重故,安立諸地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彼繫縛。是故學佛修道者若修行『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即能斷盡『見思惑』,成就『阿羅漢』『辟支佛』之果位,但尚有『法執』;若修行『六波羅蜜』,即能斷盡『塵沙惑』,成就『菩薩摩訶薩』果位;此時雖已破『法執』,但尚有『無明惑』,如上所述各種無明(愚癡),是故須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方能破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法身』,直至破盡『無明惑』,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 Famscl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即所謂『三賢菩薩』是也,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十階位之菩薩。而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方能稱為菩薩摩訶薩,即所謂『地上菩薩』是也。
至於『菩薩地』有幾種?依《解深密經》開示:『菩薩地』有十一種,而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茲依該經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最初名極喜地】。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
名極喜地。然而於初地有二愚癡(1)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2)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二) 【第二名離垢地】。遠離一切微細犯戒,是故第二名離垢地。然而於
第二地有二愚癡(1)微細誤犯愚癡;(2)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三) 【第三名發光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
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然而於第三地有二愚癡(1)欲貪愚癡;(2)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四) 【第四名焰慧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燒諸煩惱智如火焰,是故第
四名焰慧地。然而於第四地有二愚癡(1)等至愛愚癡;(2)法愛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五) 【第五名極難勝地】。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極難勝地。然而於第五地有二愚癡(1)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癡;(2)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六) 【第六名現前地】。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
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然而於第六地有二愚癡(1)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2)相多現行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七) 【第七名遠行地】。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鄰
接,是故第七名遠行地。然而於第七地有二愚癡(1)微細相現行愚癡;(2)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八) 【第八名不動地】。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
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然而於第八地有二愚癡(1)於無相作功用愚癡;(2)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九) 【第九名善慧地】。於一切種說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是故第
九名善慧地。然而於第九地有二愚癡(1)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2)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十) 【第十名法雲地】。麤重之身廣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
覆,是故第十名法雲地。然而於第十地有二愚癡(1)大神通愚癡;(2)悟入微細祕密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十一) 【第十一說名佛地】。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說名佛地。然而於如來地有二愚癡(1)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2)極微細礙愚癡及彼麤重為所對治。
由此觀之,於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十一種麤重為所對治。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及十一種麤重故,安立諸地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彼繫縛。是故學佛修道者若修行『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即能斷盡『見思惑』,成就『阿羅漢』『辟支佛』之果位,但尚有『法執』;若修行『六波羅蜜』,即能斷盡『塵沙惑』,成就『菩薩摩訶薩』果位;此時雖已破『法執』,但尚有『無明惑』,如上所述各種無明(愚癡),是故須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方能破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法身』,直至破盡『無明惑』,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