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濁世良藥——勸發菩提心
一.冷漠人心與慈悲關懷
1、經濟發展致使人心冷漠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享受日新月異,伴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體會到世道人心的遷變,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帶來了人心的冷漠。
冷漠態度的漫延會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個人對於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常存戒備之心,消極防備心理時時存於心中,長年累月,會成為心理負擔。
我們可以觀察發達的大都市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大都市的人總是匆匆忙忙,彼此之間即使表面熱情,也多出於社交場合的熟套,即使工作上的協作,也多出於各人之間的利益瓜葛。各人的內心世界如同一盤散沙,純樸之風已難再見。
如果都將自己和其他人割裂開來,社會上生活的人就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彼此互不相干,所謂的互相依存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物質生存的層面,內心卻少有溝通。為什麼現代人會倍感孤獨不安、孤立無援,不時感到深深失落呢?原因就是大眾彼此互不關心,當個人需要他人關懷時,卻難見誰伸出溫暖的手,這恐怕是現代社會尤其是高度物質繁榮的都市人的內心境況吧。
人們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家庭小團體的利益,對於他人的困難痛處往往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他人的經歷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有些人甚至連舉手之勞也不願幫別人一下,有時把他人的苦痛之處視如木石一般。下面是幾個真實的例子:
《鳳凰週刊》2004年第27期報導:2003年6月4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李桂芳把三歲的女兒李思怡鎖在家中,然後自己去金堂縣“找點錢”。她在金堂縣紅旗超市偷盜兩瓶洗髮水時,被保安抓獲。隨後被派出所員警帶回派出所。在確認李桂芳吸毒之後,派出所決定對李桂芳依法實施強制戒毒。
在此期間,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歲女兒被鎖在家中,要求先將她女兒安頓好,再接受強制戒毒,但無人理睬。她曾經跪在地上,哭著哀求辦案員警解決孩子的問題,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尋死覓活用頭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車車門的情況下,員警終於按照她提供的號碼給她的姐姐打了電話,在沒有打通之後,員警也沒有再打電話。押解李桂芳的警車兩次經過她的家門,但是沒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強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鎖在家裏的青白江區團結村派出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就這樣一個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遺忘在房門緊鎖的家中。2003年6月21日晚,17天后,在李桂芳的家中發現了小女孩的屍體。小思怡在饑餓中慢慢死去,匆匆走過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沒有在世間留下一張照片。
1991年3月16日廣東省陽東縣一名中學生因交通事故頭部嚴重受傷,血流如注,在公路上苦苦求路人相助。然則,任由他痛苦地掙扎了8個小時,眾多的圍觀者竟無一人伸出救援之手。最後,這個年僅13歲的少年死于眾目睽睽之下。(《南方日報》1996年10月12日)
烏魯木齊精神病福州利院從1996年至1999年4年間,為了截留安置費,這個病院負責人多次指令該院職工乘火車或汽車,將被收容的精神的病人帶出烏魯木齊,遺棄在沿途的火車站、汽車站甚至野外。在被遺棄的數十人中,既有80歲的老人,也有10多歲的孩子。記者調查時,該負責人態度強硬地說:“我這樣是為了減輕福利院的負擔,無可非議。”
上面的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現代人內心世界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面貌,只要不幸沒有降臨到自身和親友的身上,他人的事與已無關無所謂。
人與人之間冷漠的態度究竟能給人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冷如冰霜的心態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消極沉悶,凍結的冰塊讓人寒冷,凍結的內心也不會讓自己和他人心情暢快,難道人們喜歡寒冷的內心環境而不喜歡互相關懷的溫暖嗎?
當今社會,抑鬱症、焦慮症這些心理疾病日趨嚴重、日趨普遍,人的精神也惶恐不安,不知前途命運該走向何方?對治這些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藥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心。
2、大乘慈悲利他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是一心一意利益眾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種族、階層,所有眾生都平等利益。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人就會變得孤單隔絕無援無助,如果被自私自利束縛,世間人不管權勢威望多大,內心都是脆弱的。而大乘的慈悲心能給世間帶來真誠的溫暖,如果世人都有利他心,那麼諸多的災難困境都會自動止息,像國家、地區、宗派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可以得到解決,從家庭到社區到國家之間都能夠和諧相處。
法王仁波切曾經說過:“佛教對人類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無論是何等階層的人都不能忽略其寶貴的價值。而佛教中最為注重強調的即是愛心、仁慈。當然,佛教中所講的愛心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狹隘範圍中的愛心,而是真正具有無私利他的慈悲之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善良、仁慈的心昇華到真正無私的奉獻,那麼人類社會將充滿和平友愛的氣氛,否則精神世界將成為一片貧瘠的荒漠……”
《普賢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大乘行者要改變眾生與已無關的觀念,要成就菩提必須依賴于世間眾生,因為只有依靠眾生才有修持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把眾生和自己劃分開來,那麼無上菩提不管怎麼樣也修不出來。
歷代高僧大德都將眾生看作大寶藏一樣,《修心八頌》雲:“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意利,恒常心懷珍愛情。”必須要有和眾生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深深情懷。如果採取現代人的觀點,突出自我,標榜自我高居他者之上的態度,這就難以與佛法和菩提心相應了。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佛法在當今世界是多麼需要,而大乘佛子也應當擔負起轉變世道人心的責任,以菩提心的溫暖來融化冷漠自私的堅冰。
二、個人利益觀與菩提心的比較
1.當今社會的個人利益觀
當今時代有一種人生觀念叫做實現自我,人們認為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自己原先設計的目標,這樣就體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可惜多數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體現自我:或者在財富上取得成功擁有自己的產業,或者在事業上有重大發明、重大突破,或者在政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個人奮鬥的目標就是自己在名聲、地位或者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贏得他人的羡慕和崇拜。人們認為一生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就不枉來人世一遭了,這就是“有意義”的一生。
人生奮鬥,在商界就是要從一個小職員一步步“奮鬥”成為大公司的總裁,既有財富榮譽又有影響力;在官場則要從一個小公務員“奮鬥”成一個大領導,既有威壓一方的權勢,又有高高在上俯視萬民的社會地位。總之,社會上每個領域都有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現代社會重視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自由的風氣也越來越盛行,如果把這個世界比作一個海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現代社會人們都願把自己看作是這個海洋的中心,體現個人價值意味著現代文明的進步。
今天人們不管做什麼事,內心往往都是為自己著想,這個“我”是各種行為的出發點,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我”橫臥心中,如“我要工作要賺錢”、“我要事業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等等。甚至修行人的念頭中也是“我要成為宗教家”、“我要廣積功德”、“我要證悟”等等,雖然在行持善法,其考慮的出發點仍然是一已之利。
由於多生累劫的串習力,這個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功夫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剛強的我執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極難覺察,這就好像我們有生以來一直在呼吸空氣,卻不感覺空氣的存在一樣,自己的行為完全被我執控制,卻又渾然不知。
世間名利有限而人的欲望無限,如果人人都想全數攫取,誰也不肯讓給他人,這樣,人生的奮鬥就有點像角鬥場上的生死搏擊了。想想人們都用盡各自的精力向著既定的目標衝刺,為了往上爬即使把同路人都踩在腳下也無所顧忌,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連親友眷屬都會反目成仇,這樣的場面有多殘酷,在社會上生存的人對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的殘酷性,多少都會有真實的體驗。
就像拳擊手必須把所有的對手打倒,他才能成為眾人歡呼擁戴的“拳王”一樣,在人生的角鬥場上,有時比拳擊還要殘酷百倍,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把對方搞垮,翻開歷史書,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想而知在這樣互相擠壓傾軋的人生利益搏鬥場上,什麼樣的惡業都會湧現出來。
想想世上幾十億人,有多少人每天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東西?終日營營擾擾都是為了一已之利。有的人內心幾乎被自私之念凍成冰石,如果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把自己的好處讓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樣痛苦。在單位、在公共場合甚至家庭中,為了個人的一點小利益總是爭執不休,生怕自己吃了虧。
觀察現今的社會風氣和習尚,有些人自私自利的觀念非常堅固,對舍已利人的行為進行冷嘲熱諷,甚至認為這種做法是懦弱無能的表現。相反那些投機鑽營想盡心思把利益謀取到手的人,卻被有些人認為是精明人是成功者。這種觀念正在向人心深處蔓延,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主流。
以自我為中心念念都為自己謀劃著想的“奮鬥”,說白了,不過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和虛榮心,除此之外,恐怕就沒了別的東西。人生的意義難道就這樣空虛微弱?人生的意義真的必須去順應現代人宣傳的為滿足自身欲望和虛榮而生存,難道人的生命價值就剩下這點?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以利他心、菩提心攝持,一個人的一生將會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2.菩提心的觀點
所謂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利益眾生乃至使無邊無際的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的誓言。
被自私自利緊緊纏縛的人往往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樣,人生在世哪有不替自己著想的人?好像在自己的視野之外,就沒有了其他的空間。有的人恐怕連做夢也想不到在這個世間如海的人流之中,在欲望如滾滾洪流的社會之中,竟然還有以修持利他菩提心為根本的大乘修行人,還有真實發心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的人。
許多人難以相信發起這種菩提心的人是否真實存在,因為身處欲望重重的境地要去理解和認同菩提心,內心需要突破自私自利嚴實的包裹。在日夜受著欲望薰染的人眼中,菩提心或許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或者僅僅是一種文字的描述、一種理想的觀念,而真實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依止而發起真實行動,在這個世界似乎難以真實存在。
其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就出現過無數修學菩提心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圓滿的聖者。實際上就是在自私自利極為嚴重的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千千萬萬的已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譬如,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安住著數千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二000年五月初八在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即興流露出對眾弟子的殷殷教誨——“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無愧諂誑惡行如毒器,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從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一代聖者無邊寬廣的利他情懷。如此甚深的教言,對於我們這些濁世自私病深重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藥。
《維摩詰經》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在這個世上,眾生念念不忘記的是自己,而諸佛菩薩念念不忘的卻是世間眾生。“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諸佛菩薩的事業無非是度化眾生,使眾生走向解脫,成就佛道。
3.兩種觀念的利益比較
世間人的事業和一生奮鬥目標無非是求得名利,達到自己的感官享受及虛榮心的滿足,而大乘佛子的事業和奮鬥目標卻是為了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而徹底行持利他行為,如果把這兩者相比較,其心量和人生境界真可謂是天壤之別。明智的人應該能感覺到為自身作打算的任何理想和追求,都無法與為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而精進修持的菩提心相提並論。
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最後的結果如何,彌勒菩薩《經觀莊嚴論》雲:“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世上的人可能會想:天天為自身作打算還會吃虧?可惜念念之中為自己安排打算的自私想法和行為,最終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這些自私自利的念頭和行為如同一根根鐵絲粗繩一樣把自己綁縛在輪回之中,所以人們本想利益自身的行為卻害了自己,雖然暫時會得到一點甜頭一點樂處,但馬上變成了苦痛的根源。
無始劫來,我們都在為自己著想,今生今世仍在繼續替自己著想,可惜隨順自私自利的念頭其結果卻是深陷輪回之坑難以脫離,更可悲的是對這種難以擺脫的困境茫然無知。而利益他眾的菩提心卻能引導自身步入解脫之道,所以這個利他的發心不但利益了無邊無際的眾生,在究竟意義上也利益了自己。古往今來的諸佛菩薩都是從凡夫位依此發心而獲得究竟的成就,這個比較難道不能引發我們去作深深的思考嗎?
作為有理智的人都會為自己未來的前程作出清醒合理的安排,持個人利益觀者當然也在為自己的前程著想,只不過因為視野太窄,由於沒有聽聞到佛法,沒有機會了知輪回的真實面目和解脫道的存在,沒有聽聞到菩提心的利益,因而步入了一條看似有益實則危險的苦途。對於有機緣接觸佛法、接觸諸佛菩薩教言的人,既然知道為自己作打算的自私自利的道路行不通,就應該另擇坦蕩之途,應該拋棄從前那些刻刻為自己謀利益的念頭,告別過去痛苦而無有終結的輪回之途,進而步入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光明大道。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居住在如同巢穴般的住宅裏,內心是一座座熾燃的欲望火山,時時都焚燒煎熬著人們的心靈,給人帶來深重的痛苦。現代人在欲望得到暫時滿足的時候,體會到的卻是越發放大的空虛和不安。對於肉體的疾病,人們有各種醫治手段進行治療,但是對於內心的煩惱痛苦卻束手無策,試想想世間人有誰能想出對治內心煩惱的良方?而菩提心則是治療這些燥熱煩惱的最佳良藥,菩提心如同清涼靜穆的雪山、如同天上明朗澄淨的皓月一樣,洗滌人們心中的欲塵煩惱,菩提心如同甘露瓊漿一樣滋潤我們枯燥乾裂的內心,對於如此美妙清涼的甘泉我們為何不捧在手心、飲入心田?
三、菩提心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慈悲利他無義于已,其實這是沒有深入思考的結果。以聖者的智慧來觀察,發菩提心不僅利他,對自己同樣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利益。關於菩提心的功德,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從各個層面加以讚歎、宣說,以下我們將依《入菩薩行》為藍本從消除罪障、增長善果和究竟成佛三方面進行簡述、分析。
1.消除罪障
論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想想身處五濁惡世的我們,內心的煩惱不知有多深重,煩惱分別念一刹那也難以止息。行到人群中,以外境為緣,種種貪嗔癡分別念紛紛湧現,難以抑制以至於造種種罪業;而一人獨處時,以強大的串習力為緣,依然雜念紛呈,貪、嗔不斷,內心煩躁異常、坐立不安,心中難得一刻的平靜、清涼,這些各人自己都能體會到。
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步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通過前面十惡業的分析概述,我們也能清醒地觀察認識到當今世界的各種惡業嚴重到什麼樣的程度,再想想自身多生累劫所積累的罪業、惡行更是無法數盡,那麼這些罪業如何去淨除洗盡呢?
即使是依靠各種因緣而生起些許善念善行,然而相對於滔天的惡念惡行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猶如滴水注入滔滔江河,刹那即被淹沒。我們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狀態,一天當中有多少惡念、惡業,又有多少善念善行?但是如果依靠菩提心則對治惡業極為殊勝,《入菩薩行》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如同猛烈大火一樣刹那間能將多生累劫的深重罪業燒成灰燼,這說明菩提心消盡罪業的巨大力量。如果不依靠殊勝的菩提心,以自身一些微弱的善業之力,如何抵擋得了如此深重的惡業和強大的惡行串習力呢?沒有菩提心的攝持要想消除這些惡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一旦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加持,內心善法的功德也會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生起,菩提心有如此殊勝的利益,我們的內心為什麼不如量生起?
2.增長善果
論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我們修一般的善行,如果沒有菩提心來攝持,則一旦果報成熟後就再也不會感果,如同芭蕉樹一樣,一旦結果即成枯槁。如果行善時以菩提心來攝持,則此善行的果報成熟之後,不但不會毀壞,反而會越來越增上。作為大乘佛子都希望在菩提道上自己的修學資糧不斷增盛圓滿,而以菩提心攝持自己的善行是快速增長資糧的最好方法。因此修任何善行之前,發菩提心極為重要。即使是行小的善法,只要以菩提心攝持,也是成就菩提之因,乃至成就佛果之前都不會耗盡,所感的果報也會無量無盡。
平時做相同的善事,由於不同的意願、不同的動機,最後達到的結果會大為不同。比如拜佛,如果內心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升官發財或者為了治好疾病,那麼這個拜佛的善行即為世間法的目的所攝持,其果報也是趨於世間法的;如果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個人的解脫,那麼果報也是趨於自我解脫;而如果其發心是以菩提心攝持,是為了救度無邊無際的眾生而行持此善法,那麼果報即是趨入菩提果。所以歷代傳承上師反復強調行持善法時要發菩提心,要以菩提心攝持善法,道理即在此處。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這些思想行為都會轉化為菩提道上的資糧,因此,平時在行持任何善法時,都應該發清淨的菩提心。
3.究竟成佛
論云:“系生死獄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諸佛善逝子,世間人天應禮敬。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系縛於此三界輪回苦海中的有情眾生,只要一刹那生起菩提心,即成為大乘初發心菩薩,成為佛子,自此而入菩提正道,通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等五道十地而終將獲得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菩提心猶如點金術,能將此凡夫血肉之身轉為清淨、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金身。菩提心是種子,而能成就佛陀的果位,無有菩提心之因,就沒有成佛之果。
4、菩提心有如此大的功德的原因
為什麼菩提心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菩薩行論講義》中以四種無邊無際宣說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即“所緣的眾生是無邊無際的,能遣除的痛苦是無邊無際的,所獲佛果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歷經的時間也是無邊無際的,通過這四種無邊無際,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
菩提心是為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使得他們成就無上佛果的誓願。菩提心的對境不是幾個幾百個眾生,而是無邊無際的眾生。菩提心遣除眾生的痛苦不只是對貧寒者施予衣食對病痛者施予良藥,而是遣除六道眾生無邊無際的輪回中的苦患,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的八苦,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饑餓之苦,旁生有愚癡之苦,阿修羅有鬥爭之苦,天人有懈怠之苦,這些無有邊際的痛苦都是菩提心遣除的對境。菩提心給予眾生的安樂,暫時天人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則是使眾生成就無上的佛果。菩提心利益眾生的時間乃是生生世世無有窮盡的時間。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無有窮盡。
5、菩提心與世間慈善事業辨析
現在世間上也有非常多的慈善家和慈善機構,他們也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那麼他們與大乘行人利益眾生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之處就表現在上面的四個無邊無際上。世間上的慈善事業利益的眾生數量可能有幾百、幾千個,利益的時間可能是幾年、幾十年,然後遣除眾生的痛苦也僅為衣食住行等生活上面的困難,要遣除流轉輪回這樣的痛苦也做不到。拔除這樣的根本痛苦,唯有依止諸佛菩薩的聖言量,才能斷除無明煩惱。
在目前這個自私自利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年代,慈善家、慈善機構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是非常值得隨喜讚歎的事情。但我們也要將利益眾生的事情考慮得更深遠些,為什麼呢?因為今世給他人物質精神上的幫助僅能暫時使他人今生的生活更幸福快樂些,這個時間也許僅有幾年、幾十年,但是這樣的幫助並不能從根本上究竟解決生死痛苦問題。究竟利益眾生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告訴他們輪回痛苦的真相,告訴他們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從而走上解脫之道,通過開啟智悲佛性,依止聖教,修習人無我,法無我,最後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成就法、報、化三身。這就是大乘佛子究竟利益眾生的目標,就是要讓無邊無際沉陷無明苦域的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四、大乘行人必須深入修習菩提心
對於我們這些深陷六道輪回的眾生,現在聽到了菩提心這個修持法門,要如同獲得如意寶一樣歡喜踴躍,世間的如意寶能夠滿足我們生活上的各種需求,而菩提心之寶卻能引導我們走出輪回苦海。在漫長漆黑的輪回之夜中,我們始終找不到光明的引導,實際上,大家都是輪回苦海中的老眾生了,在這個輪回海中生生死死無窮多遍了,而如今聽聞到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而且依此即能步出輪回苦海,為什麼不歡欣鼓舞呢?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內心應該再三生起菩提心。
一般人浸泡在這個社會中,聽到的無非是一些如何升官發財,如何謀一己之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過得舒適,如何得到社會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有多少人能有機會聽聞到菩提心無比殊勝的利益?所以能夠聽聞到菩提心的機會太難得了。同時也能看到令他人了知菩提心的利益,使他人內心生起菩提心也是一件殊勝的功德。如果這個世上的眾生都能生起菩提心,那麼即使五濁惡世也會頓成人間淨土。
1、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關鍵
有些人認為關於菩提心的教言和發菩提心是一般的理論和修法,僅僅作為一種了知,如同瞭解世間知識一樣去瞭解這些道理,而不願扎扎實實、真誠肯切地修學。殊不知發菩提心實為最重要的修法,為進入大乘佛法的關鍵。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以竅訣方式將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歸納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緣起性空的無二見,可見菩提心乃是整個佛法的關要。菩提心的修持實際上是深邃無比的大法,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曾說:“發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之精華,是有則皆是、無則皆缺的教言,猶如百病一藥萬應丹一樣。”遺憾的是對有些人來說,說歸說,始終不願將菩提心深深地鏤刻在自己的心上。
如果把整個大乘佛法比作一座無比莊嚴、輝煌的殿堂,那麼發菩提心即是入此殿堂��
一.冷漠人心與慈悲關懷
1、經濟發展致使人心冷漠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享受日新月異,伴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體會到世道人心的遷變,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帶來了人心的冷漠。
冷漠態度的漫延會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個人對於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常存戒備之心,消極防備心理時時存於心中,長年累月,會成為心理負擔。
我們可以觀察發達的大都市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大都市的人總是匆匆忙忙,彼此之間即使表面熱情,也多出於社交場合的熟套,即使工作上的協作,也多出於各人之間的利益瓜葛。各人的內心世界如同一盤散沙,純樸之風已難再見。
如果都將自己和其他人割裂開來,社會上生活的人就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彼此互不相干,所謂的互相依存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物質生存的層面,內心卻少有溝通。為什麼現代人會倍感孤獨不安、孤立無援,不時感到深深失落呢?原因就是大眾彼此互不關心,當個人需要他人關懷時,卻難見誰伸出溫暖的手,這恐怕是現代社會尤其是高度物質繁榮的都市人的內心境況吧。
人們關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家庭小團體的利益,對於他人的困難痛處往往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他人的經歷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有些人甚至連舉手之勞也不願幫別人一下,有時把他人的苦痛之處視如木石一般。下面是幾個真實的例子:
《鳳凰週刊》2004年第27期報導:2003年6月4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李桂芳把三歲的女兒李思怡鎖在家中,然後自己去金堂縣“找點錢”。她在金堂縣紅旗超市偷盜兩瓶洗髮水時,被保安抓獲。隨後被派出所員警帶回派出所。在確認李桂芳吸毒之後,派出所決定對李桂芳依法實施強制戒毒。
在此期間,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歲女兒被鎖在家中,要求先將她女兒安頓好,再接受強制戒毒,但無人理睬。她曾經跪在地上,哭著哀求辦案員警解決孩子的問題,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尋死覓活用頭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車車門的情況下,員警終於按照她提供的號碼給她的姐姐打了電話,在沒有打通之後,員警也沒有再打電話。押解李桂芳的警車兩次經過她的家門,但是沒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強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鎖在家裏的青白江區團結村派出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就這樣一個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遺忘在房門緊鎖的家中。2003年6月21日晚,17天后,在李桂芳的家中發現了小女孩的屍體。小思怡在饑餓中慢慢死去,匆匆走過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沒有在世間留下一張照片。
1991年3月16日廣東省陽東縣一名中學生因交通事故頭部嚴重受傷,血流如注,在公路上苦苦求路人相助。然則,任由他痛苦地掙扎了8個小時,眾多的圍觀者竟無一人伸出救援之手。最後,這個年僅13歲的少年死于眾目睽睽之下。(《南方日報》1996年10月12日)
烏魯木齊精神病福州利院從1996年至1999年4年間,為了截留安置費,這個病院負責人多次指令該院職工乘火車或汽車,將被收容的精神的病人帶出烏魯木齊,遺棄在沿途的火車站、汽車站甚至野外。在被遺棄的數十人中,既有80歲的老人,也有10多歲的孩子。記者調查時,該負責人態度強硬地說:“我這樣是為了減輕福利院的負擔,無可非議。”
上面的例子雖然比較極端,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現代人內心世界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面貌,只要不幸沒有降臨到自身和親友的身上,他人的事與已無關無所謂。
人與人之間冷漠的態度究竟能給人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冷如冰霜的心態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消極沉悶,凍結的冰塊讓人寒冷,凍結的內心也不會讓自己和他人心情暢快,難道人們喜歡寒冷的內心環境而不喜歡互相關懷的溫暖嗎?
當今社會,抑鬱症、焦慮症這些心理疾病日趨嚴重、日趨普遍,人的精神也惶恐不安,不知前途命運該走向何方?對治這些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藥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心。
2、大乘慈悲利他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是一心一意利益眾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種族、階層,所有眾生都平等利益。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人就會變得孤單隔絕無援無助,如果被自私自利束縛,世間人不管權勢威望多大,內心都是脆弱的。而大乘的慈悲心能給世間帶來真誠的溫暖,如果世人都有利他心,那麼諸多的災難困境都會自動止息,像國家、地區、宗派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可以得到解決,從家庭到社區到國家之間都能夠和諧相處。
法王仁波切曾經說過:“佛教對人類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無論是何等階層的人都不能忽略其寶貴的價值。而佛教中最為注重強調的即是愛心、仁慈。當然,佛教中所講的愛心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狹隘範圍中的愛心,而是真正具有無私利他的慈悲之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善良、仁慈的心昇華到真正無私的奉獻,那麼人類社會將充滿和平友愛的氣氛,否則精神世界將成為一片貧瘠的荒漠……”
《普賢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大乘行者要改變眾生與已無關的觀念,要成就菩提必須依賴于世間眾生,因為只有依靠眾生才有修持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把眾生和自己劃分開來,那麼無上菩提不管怎麼樣也修不出來。
歷代高僧大德都將眾生看作大寶藏一樣,《修心八頌》雲:“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意利,恒常心懷珍愛情。”必須要有和眾生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深深情懷。如果採取現代人的觀點,突出自我,標榜自我高居他者之上的態度,這就難以與佛法和菩提心相應了。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佛法在當今世界是多麼需要,而大乘佛子也應當擔負起轉變世道人心的責任,以菩提心的溫暖來融化冷漠自私的堅冰。
二、個人利益觀與菩提心的比較
1.當今社會的個人利益觀
當今時代有一種人生觀念叫做實現自我,人們認為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自己原先設計的目標,這樣就體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可惜多數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體現自我:或者在財富上取得成功擁有自己的產業,或者在事業上有重大發明、重大突破,或者在政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個人奮鬥的目標就是自己在名聲、地位或者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贏得他人的羡慕和崇拜。人們認為一生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就不枉來人世一遭了,這就是“有意義”的一生。
人生奮鬥,在商界就是要從一個小職員一步步“奮鬥”成為大公司的總裁,既有財富榮譽又有影響力;在官場則要從一個小公務員“奮鬥”成一個大領導,既有威壓一方的權勢,又有高高在上俯視萬民的社會地位。總之,社會上每個領域都有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現代社會重視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自由的風氣也越來越盛行,如果把這個世界比作一個海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現代社會人們都願把自己看作是這個海洋的中心,體現個人價值意味著現代文明的進步。
今天人們不管做什麼事,內心往往都是為自己著想,這個“我”是各種行為的出發點,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我”橫臥心中,如“我要工作要賺錢”、“我要事業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等等。甚至修行人的念頭中也是“我要成為宗教家”、“我要廣積功德”、“我要證悟”等等,雖然在行持善法,其考慮的出發點仍然是一已之利。
由於多生累劫的串習力,這個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功夫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剛強的我執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極難覺察,這就好像我們有生以來一直在呼吸空氣,卻不感覺空氣的存在一樣,自己的行為完全被我執控制,卻又渾然不知。
世間名利有限而人的欲望無限,如果人人都想全數攫取,誰也不肯讓給他人,這樣,人生的奮鬥就有點像角鬥場上的生死搏擊了。想想人們都用盡各自的精力向著既定的目標衝刺,為了往上爬即使把同路人都踩在腳下也無所顧忌,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連親友眷屬都會反目成仇,這樣的場面有多殘酷,在社會上生存的人對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的殘酷性,多少都會有真實的體驗。
就像拳擊手必須把所有的對手打倒,他才能成為眾人歡呼擁戴的“拳王”一樣,在人生的角鬥場上,有時比拳擊還要殘酷百倍,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把對方搞垮,翻開歷史書,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想而知在這樣互相擠壓傾軋的人生利益搏鬥場上,什麼樣的惡業都會湧現出來。
想想世上幾十億人,有多少人每天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東西?終日營營擾擾都是為了一已之利。有的人內心幾乎被自私之念凍成冰石,如果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把自己的好處讓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樣痛苦。在單位、在公共場合甚至家庭中,為了個人的一點小利益總是爭執不休,生怕自己吃了虧。
觀察現今的社會風氣和習尚,有些人自私自利的觀念非常堅固,對舍已利人的行為進行冷嘲熱諷,甚至認為這種做法是懦弱無能的表現。相反那些投機鑽營想盡心思把利益謀取到手的人,卻被有些人認為是精明人是成功者。這種觀念正在向人心深處蔓延,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主流。
以自我為中心念念都為自己謀劃著想的“奮鬥”,說白了,不過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和虛榮心,除此之外,恐怕就沒了別的東西。人生的意義難道就這樣空虛微弱?人生的意義真的必須去順應現代人宣傳的為滿足自身欲望和虛榮而生存,難道人的生命價值就剩下這點?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以利他心、菩提心攝持,一個人的一生將會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2.菩提心的觀點
所謂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利益眾生乃至使無邊無際的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的誓言。
被自私自利緊緊纏縛的人往往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樣,人生在世哪有不替自己著想的人?好像在自己的視野之外,就沒有了其他的空間。有的人恐怕連做夢也想不到在這個世間如海的人流之中,在欲望如滾滾洪流的社會之中,竟然還有以修持利他菩提心為根本的大乘修行人,還有真實發心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的人。
許多人難以相信發起這種菩提心的人是否真實存在,因為身處欲望重重的境地要去理解和認同菩提心,內心需要突破自私自利嚴實的包裹。在日夜受著欲望薰染的人眼中,菩提心或許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或者僅僅是一種文字的描述、一種理想的觀念,而真實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依止而發起真實行動,在這個世界似乎難以真實存在。
其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就出現過無數修學菩提心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圓滿的聖者。實際上就是在自私自利極為嚴重的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千千萬萬的已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譬如,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安住著數千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二000年五月初八在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即興流露出對眾弟子的殷殷教誨——“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無愧諂誑惡行如毒器,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從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一代聖者無邊寬廣的利他情懷。如此甚深的教言,對於我們這些濁世自私病深重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藥。
《維摩詰經》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在這個世上,眾生念念不忘記的是自己,而諸佛菩薩念念不忘的卻是世間眾生。“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諸佛菩薩的事業無非是度化眾生,使眾生走向解脫,成就佛道。
3.兩種觀念的利益比較
世間人的事業和一生奮鬥目標無非是求得名利,達到自己的感官享受及虛榮心的滿足,而大乘佛子的事業和奮鬥目標卻是為了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而徹底行持利他行為,如果把這兩者相比較,其心量和人生境界真可謂是天壤之別。明智的人應該能感覺到為自身作打算的任何理想和追求,都無法與為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而精進修持的菩提心相提並論。
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最後的結果如何,彌勒菩薩《經觀莊嚴論》雲:“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世上的人可能會想:天天為自身作打算還會吃虧?可惜念念之中為自己安排打算的自私想法和行為,最終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這些自私自利的念頭和行為如同一根根鐵絲粗繩一樣把自己綁縛在輪回之中,所以人們本想利益自身的行為卻害了自己,雖然暫時會得到一點甜頭一點樂處,但馬上變成了苦痛的根源。
無始劫來,我們都在為自己著想,今生今世仍在繼續替自己著想,可惜隨順自私自利的念頭其結果卻是深陷輪回之坑難以脫離,更可悲的是對這種難以擺脫的困境茫然無知。而利益他眾的菩提心卻能引導自身步入解脫之道,所以這個利他的發心不但利益了無邊無際的眾生,在究竟意義上也利益了自己。古往今來的諸佛菩薩都是從凡夫位依此發心而獲得究竟的成就,這個比較難道不能引發我們去作深深的思考嗎?
作為有理智的人都會為自己未來的前程作出清醒合理的安排,持個人利益觀者當然也在為自己的前程著想,只不過因為視野太窄,由於沒有聽聞到佛法,沒有機會了知輪回的真實面目和解脫道的存在,沒有聽聞到菩提心的利益,因而步入了一條看似有益實則危險的苦途。對於有機緣接觸佛法、接觸諸佛菩薩教言的人,既然知道為自己作打算的自私自利的道路行不通,就應該另擇坦蕩之途,應該拋棄從前那些刻刻為自己謀利益的念頭,告別過去痛苦而無有終結的輪回之途,進而步入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光明大道。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居住在如同巢穴般的住宅裏,內心是一座座熾燃的欲望火山,時時都焚燒煎熬著人們的心靈,給人帶來深重的痛苦。現代人在欲望得到暫時滿足的時候,體會到的卻是越發放大的空虛和不安。對於肉體的疾病,人們有各種醫治手段進行治療,但是對於內心的煩惱痛苦卻束手無策,試想想世間人有誰能想出對治內心煩惱的良方?而菩提心則是治療這些燥熱煩惱的最佳良藥,菩提心如同清涼靜穆的雪山、如同天上明朗澄淨的皓月一樣,洗滌人們心中的欲塵煩惱,菩提心如同甘露瓊漿一樣滋潤我們枯燥乾裂的內心,對於如此美妙清涼的甘泉我們為何不捧在手心、飲入心田?
三、菩提心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慈悲利他無義于已,其實這是沒有深入思考的結果。以聖者的智慧來觀察,發菩提心不僅利他,對自己同樣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利益。關於菩提心的功德,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從各個層面加以讚歎、宣說,以下我們將依《入菩薩行》為藍本從消除罪障、增長善果和究竟成佛三方面進行簡述、分析。
1.消除罪障
論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想想身處五濁惡世的我們,內心的煩惱不知有多深重,煩惱分別念一刹那也難以止息。行到人群中,以外境為緣,種種貪嗔癡分別念紛紛湧現,難以抑制以至於造種種罪業;而一人獨處時,以強大的串習力為緣,依然雜念紛呈,貪、嗔不斷,內心煩躁異常、坐立不安,心中難得一刻的平靜、清涼,這些各人自己都能體會到。
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步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通過前面十惡業的分析概述,我們也能清醒地觀察認識到當今世界的各種惡業嚴重到什麼樣的程度,再想想自身多生累劫所積累的罪業、惡行更是無法數盡,那麼這些罪業如何去淨除洗盡呢?
即使是依靠各種因緣而生起些許善念善行,然而相對於滔天的惡念惡行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猶如滴水注入滔滔江河,刹那即被淹沒。我們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狀態,一天當中有多少惡念、惡業,又有多少善念善行?但是如果依靠菩提心則對治惡業極為殊勝,《入菩薩行》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如同猛烈大火一樣刹那間能將多生累劫的深重罪業燒成灰燼,這說明菩提心消盡罪業的巨大力量。如果不依靠殊勝的菩提心,以自身一些微弱的善業之力,如何抵擋得了如此深重的惡業和強大的惡行串習力呢?沒有菩提心的攝持要想消除這些惡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一旦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加持,內心善法的功德也會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生起,菩提心有如此殊勝的利益,我們的內心為什麼不如量生起?
2.增長善果
論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我們修一般的善行,如果沒有菩提心來攝持,則一旦果報成熟後就再也不會感果,如同芭蕉樹一樣,一旦結果即成枯槁。如果行善時以菩提心來攝持,則此善行的果報成熟之後,不但不會毀壞,反而會越來越增上。作為大乘佛子都希望在菩提道上自己的修學資糧不斷增盛圓滿,而以菩提心攝持自己的善行是快速增長資糧的最好方法。因此修任何善行之前,發菩提心極為重要。即使是行小的善法,只要以菩提心攝持,也是成就菩提之因,乃至成就佛果之前都不會耗盡,所感的果報也會無量無盡。
平時做相同的善事,由於不同的意願、不同的動機,最後達到的結果會大為不同。比如拜佛,如果內心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升官發財或者為了治好疾病,那麼這個拜佛的善行即為世間法的目的所攝持,其果報也是趨於世間法的;如果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個人的解脫,那麼果報也是趨於自我解脫;而如果其發心是以菩提心攝持,是為了救度無邊無際的眾生而行持此善法,那麼果報即是趨入菩提果。所以歷代傳承上師反復強調行持善法時要發菩提心,要以菩提心攝持善法,道理即在此處。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這些思想行為都會轉化為菩提道上的資糧,因此,平時在行持任何善法時,都應該發清淨的菩提心。
3.究竟成佛
論云:“系生死獄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諸佛善逝子,世間人天應禮敬。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系縛於此三界輪回苦海中的有情眾生,只要一刹那生起菩提心,即成為大乘初發心菩薩,成為佛子,自此而入菩提正道,通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等五道十地而終將獲得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菩提心猶如點金術,能將此凡夫血肉之身轉為清淨、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金身。菩提心是種子,而能成就佛陀的果位,無有菩提心之因,就沒有成佛之果。
4、菩提心有如此大的功德的原因
為什麼菩提心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菩薩行論講義》中以四種無邊無際宣說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即“所緣的眾生是無邊無際的,能遣除的痛苦是無邊無際的,所獲佛果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歷經的時間也是無邊無際的,通過這四種無邊無際,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
菩提心是為度化無邊無際的眾生,使得他們成就無上佛果的誓願。菩提心的對境不是幾個幾百個眾生,而是無邊無際的眾生。菩提心遣除眾生的痛苦不只是對貧寒者施予衣食對病痛者施予良藥,而是遣除六道眾生無邊無際的輪回中的苦患,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的八苦,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饑餓之苦,旁生有愚癡之苦,阿修羅有鬥爭之苦,天人有懈怠之苦,這些無有邊際的痛苦都是菩提心遣除的對境。菩提心給予眾生的安樂,暫時天人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則是使眾生成就無上的佛果。菩提心利益眾生的時間乃是生生世世無有窮盡的時間。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無有窮盡。
5、菩提心與世間慈善事業辨析
現在世間上也有非常多的慈善家和慈善機構,他們也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那麼他們與大乘行人利益眾生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之處就表現在上面的四個無邊無際上。世間上的慈善事業利益的眾生數量可能有幾百、幾千個,利益的時間可能是幾年、幾十年,然後遣除眾生的痛苦也僅為衣食住行等生活上面的困難,要遣除流轉輪回這樣的痛苦也做不到。拔除這樣的根本痛苦,唯有依止諸佛菩薩的聖言量,才能斷除無明煩惱。
在目前這個自私自利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年代,慈善家、慈善機構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是非常值得隨喜讚歎的事情。但我們也要將利益眾生的事情考慮得更深遠些,為什麼呢?因為今世給他人物質精神上的幫助僅能暫時使他人今生的生活更幸福快樂些,這個時間也許僅有幾年、幾十年,但是這樣的幫助並不能從根本上究竟解決生死痛苦問題。究竟利益眾生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告訴他們輪回痛苦的真相,告訴他們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從而走上解脫之道,通過開啟智悲佛性,依止聖教,修習人無我,法無我,最後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成就法、報、化三身。這就是大乘佛子究竟利益眾生的目標,就是要讓無邊無際沉陷無明苦域的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四、大乘行人必須深入修習菩提心
對於我們這些深陷六道輪回的眾生,現在聽到了菩提心這個修持法門,要如同獲得如意寶一樣歡喜踴躍,世間的如意寶能夠滿足我們生活上的各種需求,而菩提心之寶卻能引導我們走出輪回苦海。在漫長漆黑的輪回之夜中,我們始終找不到光明的引導,實際上,大家都是輪回苦海中的老眾生了,在這個輪回海中生生死死無窮多遍了,而如今聽聞到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而且依此即能步出輪回苦海,為什麼不歡欣鼓舞呢?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內心應該再三生起菩提心。
一般人浸泡在這個社會中,聽到的無非是一些如何升官發財,如何謀一己之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過得舒適,如何得到社會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有多少人能有機會聽聞到菩提心無比殊勝的利益?所以能夠聽聞到菩提心的機會太難得了。同時也能看到令他人了知菩提心的利益,使他人內心生起菩提心也是一件殊勝的功德。如果這個世上的眾生都能生起菩提心,那麼即使五濁惡世也會頓成人間淨土。
1、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關鍵
有些人認為關於菩提心的教言和發菩提心是一般的理論和修法,僅僅作為一種了知,如同瞭解世間知識一樣去瞭解這些道理,而不願扎扎實實、真誠肯切地修學。殊不知發菩提心實為最重要的修法,為進入大乘佛法的關鍵。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以竅訣方式將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歸納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緣起性空的無二見,可見菩提心乃是整個佛法的關要。菩提心的修持實際上是深邃無比的大法,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曾說:“發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之精華,是有則皆是、無則皆缺的教言,猶如百病一藥萬應丹一樣。”遺憾的是對有些人來說,說歸說,始終不願將菩提心深深地鏤刻在自己的心上。
如果把整個大乘佛法比作一座無比莊嚴、輝煌的殿堂,那麼發菩提心即是入此殿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